今年1月,银监会的一纸新规为转表进程列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1月31日前上交资产转表计划。此通知一出,让信贷额度本就紧张的银行雪上加霜。面对着1.66万亿元要转入表内的银行合作产品规模,各银行都在寻求一条信贷资金的表外生存之路。
表外信贷将止步
根据银监会1月13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银行要在当月31日前“向银监会或其省级派出机构报送资产转表计划,原则上银信合作贷款余额应当按照每季至少25%的比例予以压缩。”据了解,1月31日,各商业银行已经向银监会提交了转表计划书。
此《通知》一出,各银行紧绷的“信贷红线”显得更加紧张。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银信合作的资产转入表内肯定会进一步挤占本就十分紧张的资本。在今年信贷规模越收越紧的背景下,这对银行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08年开始,银信合作产品飞跃式发展,发行量占当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近一半。2009年受国家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发行量超过4000款。一时间,大量的信贷资产流向表外。
因而,银监会不得不连续出台文件予以规范,使得银信合作类产品发行数量大幅缩水。据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共有发行了3828款银信合作产品,较2009年减少364款。其中,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量仅为1669款,较2009年发行量下降了一半。
“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格,发行数量大规模下降,银行通过这类产品转移信贷规模的空间越来越小。”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大规模表外信贷现象将在2011年止步。
1.07万亿资产要转表
“如果按照银监会每季度25%的规定计算,各银行每季度将有2500亿元左右的资产规模进行转表。”普益财富的分析师方瑞表示,据统计,银信合作的总规模已经从去年7月的2.08万亿元降至年末的1.66万亿元。其中,融资类信托业务达到1.07万亿元,这部分也是银监会要求转让表内的主要资产项目。
“银信合作类产品多为一年期短期产品,加之去年下半年发行减少,因而将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年上半年到期。”方瑞表示。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今年到期的银信产品,6个月至1年期占42.00%,3个月期以下占30.56%,3个月至6个月期占22.47%,大部分将在年底前到期。
而且,在各项监管规范下,银行理财资金进入银信合作业务的渠道越来越窄,今年出台的相关规定主要是针对存量业务。高华证券的分析师表示,银监会的目的在于缩减“影子银行”的规模,而且对信托公司资本充足率及准备金的要求也会限制其直接发行信贷相关产品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银信合作产品发行460款,其中贷款类产品只有15款。而去年同期共发行180款银信合作产品,其中104款涉及信贷类。因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部分资产的转表,不会对银行造成太大影响。
资产负债结构依旧
“事实上,如果结合进表量来看,转表并不会带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反而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因为控制风险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如实地揭露风险。”一位具有上市银行审计资质的会计师向新金融记者介绍。
据了解,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但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长时间以来,银行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变相发放的贷款被划入表外,实则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
“表外业务的风险来自它的不确定性,存在有可能影响损益的,进而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或有事项。但多数银行报表的披露事项对该类业务只表现为增减值所做的准备,很多潜在风险无法体现。转入表内之后,即可进行同一的计量与核算,进而完整地揭示风险。”上述会计师补充道。
银行利润鲜受影响
“初看表外资产转入表内有可能挤占银行信贷额度,形成挤出效应,增加风险资产从而增加资本消耗;然而在银行信贷额度管理的背景下,由于议价能力的提高,可能产生收入增量。”国泰君安证券首席银行业研究员伍永刚表示。在信贷额度越来越紧张的大环境下,转表之后即使挤占了额度,但因银行议价能力提高,反而可能提升利润。
安信证券分析师杨建海也在报告中指出,银监会要求制定转表计划主要是对银行的督促,不会实质影响并表进度。利润方面,由于理财产品收入占中间业务的比重在10%-25%左右,而中间业务占净利润的比重也基本不高于20%,银行利润基本不受影响。
而在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各个银行也一直在寻找着一条代替银信合作产品的表外信贷之路。“未来表外资产的监管势必会更加严格,但是监管并非‘扼杀’,因为毕竟需求还摆在那里,对于银信合作,我们需要的是寻找更加规范的合作模式,让它的中间业务性质更加明显。”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向新金融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信托公司投向于受益权、股票、货币市场工具等领域的结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数量逐渐增多。“对于银信合作,银监会主要意图是优化结构,引导‘融资类’向‘投资类’转向,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为理念,能够灵活地调整资产配置比例,所以也比较容易为市场所接纳。可以预见,今年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仍将保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的优势地位,全年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50%。”普益财富分析师向记者介绍说。
“如果按照银监会每季度25%的规定计算,各银行每季度将有2500亿元左右的资产规模进行转表。”普益财富的分析师方瑞表示,据统计,银信合作的总规模已经从去年7月的2.08万亿元降至年末的1.66万亿元。其中,融资类信托业务达到1.07万亿元,这部分也是银监会要求转让表内的主要资产项目。
“银信合作类产品多为一年期短期产品,加之去年下半年发行减少,因而将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年上半年到期。”方瑞表示。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今年到期的银信产品,6个月至1年期占42.00%,3个月期以下占30.56%,3个月至6个月期占22.47%,大部分将在年底前到期。
而且,在各项监管规范下,银行理财资金进入银信合作业务的渠道越来越窄,今年出台的相关规定主要是针对存量业务。高华证券的分析师表示,银监会的目的在于缩减“影子银行”的规模,而且对信托公司资本充足率及准备金的要求也会限制其直接发行信贷相关产品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银信合作产品发行460款,其中贷款类产品只有15款。而去年同期共发行180款银信合作产品,其中104款涉及信贷类。因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部分资产的转表,不会对银行造成太大影响。
资产负债结构依旧
“事实上,如果结合进表量来看,转表并不会带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反而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因为控制风险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如实地揭露风险。”一位具有上市银行审计资质的会计师向新金融记者介绍。
据了解,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但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长时间以来,银行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变相发放的贷款被划入表外,实则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
“表外业务的风险来自它的不确定性,存在有可能影响损益的,进而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或有事项。但多数银行报表的披露事项对该类业务只表现为增减值所做的准备,很多潜在风险无法体现。转入表内之后,即可进行同一的计量与核算,进而完整地揭示风险。”上述会计师补充道。
银行利润鲜受影响
“初看表外资产转入表内有可能挤占银行信贷额度,形成挤出效应,增加风险资产从而增加资本消耗;然而在银行信贷额度管理的背景下,由于议价能力的提高,可能产生收入增量。”国泰君安证券首席银行业研究员伍永刚表示。在信贷额度越来越紧张的大环境下,转表之后即使挤占了额度,但因银行议价能力提高,反而可能提升利润。
安信证券分析师杨建海也在报告中指出,银监会要求制定转表计划主要是对银行的督促,不会实质影响并表进度。利润方面,由于理财产品收入占中间业务的比重在10%-25%左右,而中间业务占净利润的比重也基本不高于20%,银行利润基本不受影响。
而在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各个银行也一直在寻找着一条代替银信合作产品的表外信贷之路。“未来表外资产的监管势必会更加严格,但是监管并非‘扼杀’,因为毕竟需求还摆在那里,对于银信合作,我们需要的是寻找更加规范的合作模式,让它的中间业务性质更加明显。”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向新金融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信托公司投向于受益权、股票、货币市场工具等领域的结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数量逐渐增多。“对于银信合作,银监会主要意图是优化结构,引导‘融资类’向‘投资类’转向,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为理念,能够灵活地调整资产配置比例,所以也比较容易为市场所接纳。可以预见,今年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仍将保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的优势地位,全年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50%。”普益财富分析师向记者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