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房市经纬 >> 正文内容

大型房企集中拿地 地方政府供地力度明显加大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预期都在回温,但很多房企对于后市仍无十足把握

进入9月,沉寂多时的土地市场明显活跃起来。各地政府的供地力度大增,大型房企的拿地积极性也不断提高。9月5日至11日,万科先后在广州、青岛、合肥、顺德拿下四幅土地,拿地金额达68.84亿元。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对十家龙头房企的监测显示,9月上旬有三家龙头房企出手拿地,合计金额达82.4亿元,超过8月份十家房企拿地总金额的一半以上。

全国土地市场的整体成交情况在逐渐好转。尽管整体成交量仍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但同比降幅在逐步收窄。土地出让金也连续五个月环比上升。

万科公司总裁郁亮说,上半年地方政府几乎没怎么放地,下半年才开始陆续加大土地供应量,所以万科在下半年加大拿地力度,与是否看好后市没有直接关系。“不管市场好不好,我们都要买地,不然饿死了怎么办?”

第四季度将至,在财政收入、供地计划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的供地力度正明显加大。接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型房企频繁拿地能否持续,继而带动土地市场的整体回暖?

对此,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陈啸天认为,需求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土地市场难言全面回暖。“现在只有部分大型企业在拿地,其他大部分房企仍在观望。”他预计,由于楼市仍在波动,未来土地市场会有小部分热点,但大部分仍将冷清。

谁在拿地

从8月开始,多个城市出现较为集中的土地成交现象。据链家市场研究部的统计显示,8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成都、沈阳、武汉全国十个主要城市的土地市场成交规模达2858万平方米,环比上涨30%;土地出让金为409亿元,环比上涨14.4%。

陈啸天总结说,最近两个月集中拿地的房企主要分三类,一是有资源倾斜、不差钱的央企;二是走高周转模式、快速销售后补仓的龙头房企;三是一些正在树立品牌或强化品牌的中型房企,但这一类企业拿地规模不大。

保利、中海、华润、招商等地产央企属第一类,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及信贷支持,它们一直都在积极拿地。华润置地在8月下旬到9月初的20余天内,连续在深圳、武汉、西安、温州、成都等城市拿下九块地,耗资70多亿元;保利地产今年前七个月斥资近100亿元在全国拿下13幅土地;中海地产今年拿地的资金也接近80亿元。

“央企的逻辑是,房地产行业未来一定是规模之争,现在就要利用调控周期超车,迅速做到一定规模以上。”一家央企的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称,保利地产表现最为显著,放弃短期的利润率,提高周转,迅速冲击规模。今年1月-8月,保利地产实现销售额678.69亿元,同比增长34.29%。在销售规模上,保利地产已经超过恒大,直追万科。陈啸天认为,随着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未来年销售额达不到100亿元的房企,可能会面临极大挑战。而追求销售额的必要前提,就是需要足够的土地储备。保利地产也在2012半年报中称,优质土地不足制约了公司发展,未来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补充优质土地资源。

万科、龙湖等龙头房企则属第二类,高周转模式下,在销售好转、持续出货之后,需要及时补仓。高周转的规模化房企消耗土地的速度更快。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一个半月万科拿地超过100亿元,新增12个土地储备项目。在给财新记者的书面回复中,万科方面表示,公司拿地是出于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代表对市场判断发生了变化,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方向并没有变化。

截至6月30日,万科的土地储备为3400万平方米。而万科今年计划新开工面积为1328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仅能维持未来两年到三年的开发。过去几年,万科的土地储备一直维持在4000万平方米左右。从拿地占销售金额的比例看,万科今年的拿地进程尚未过半,今年最后四个月将是其拿地高峰。

今年前八个月,万科实现销售额842.8亿元,同期拿地金额为105.2亿元,占比为12.5%。“即使考虑到8月以来新增的项目,公司今年以来的拿地金额占比仍处于近年来比较低的位置。”万科在书面回复中称,目前万科资金比较充裕,可以灵活把握土地市场的机会,但在具体项目决策上仍会坚持严格的投资标准。未来拿地数量一方面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土地市场的机会。

龙湖地产的补仓行动则基本完成。“我们在5月-6月开始拿地,8月进入尾声,相中的地块基本落袋。”龙湖地产内部人士表示,这一阶段拿下的土地储备超过600万平方米,地价款约170亿元。目前,龙湖地产的土地储备权益面积约3500万平方米,能够维持未来三年的开发量。恒大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土地储备,并继续在三四线城市低价吸纳土地,但增速已远不及以往。截至2012年中,恒大土地储备总量约1.42亿平方米,增幅为4%,增长幅度远低于2011年同期的41%和2010年同期的31.7%。

金科、朗诗等中型房企则属第三类,实力不俗,正处于强化品牌阶段。今年5月之后,金科已在重庆、四川、江苏等地拿下12宗地块,耗资32.25亿元;朗诗也在长三角区域多次拿地。“土地价格有所下降,市场竞争不激烈,对中型房企是个拿地好时机。”陈啸天称,这些主要是一些面积较小的优质地块。

触底反弹

与房企拿地节奏一致,主要房地产行业指标也在8月全面触底反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368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增速比前七个月提高了0.2个百分点,出现止跌反弹;房屋新开工面积12.29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6.8%,降幅比前七 个月缩小3个百分点;全国房企土地购置面积2.362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6.2%,降幅比前七个月缩小8.1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5.64,比上月提高0.07点。这是该指数在连续下降14个月之后,首次回升。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这些指标表明楼市向上的拐点已基本确立,房企经营状况最差的时期已经过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8月,房企本年到位资金5.9714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1-7月份提高了2.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销售回暖和信贷松绑之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面正在好转。

多家上市房企的2012年中报显示,房企谨慎拿地和以价换量的策略取得了明显效果,销售额及回款都在增加,使上市公司持有现金增速明显。万科称,到今年中期,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为470亿元,净负债率只有22.8%,现金对一年内到期借款的覆盖率超过2.3倍。

一度挣扎于生死边缘的绿城中国,通过配股增资、项目转让等方式“自救”之后,中期的净资产负债率已经降至93.5%,年底有望降至60%左右。根据2012年中报显示,包括万科、龙湖、招商等在内的12家典型房企的平均短期借款覆盖率(现金/短期借款)约为160%,总体流动性状况良好。其中,万科、中海、招商、龙湖等更是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短期内资金压力很小。此外,房企也在抓紧机会融资。仅9月11日和12日,佳兆业路劲基建金隅股份中航地产荣盛发展五家房企发布融资公告,涉及资金总计超过77亿元。

绿城中国总裁寿柏年对财新记者称,从目前看,大部分中小房企仍在观望,“资金链比年初要好,但买地仍需要很小心。”陈啸天也表示,买地还是需要小心,“彻底不买地是等死,但买地不小心就是找死。”

事实也大抵如此。截至9月中旬,新增土地储备超过500万平方米的企业仅有万科、恒大、保利、绿地、碧桂园和龙湖。而包括中海、华润、恒大、世茂、雅居乐等在内的诸多房企,今年投资面积不足去年四成,仍以去库存为主。现金最为充裕的万科也表示,公司项目资源保持在三年的开发水平,“不拿地王”是严格坚持的投资标准。

地方推地潮

地方政府的推地潮也在9月同步开始,多个城市开始密集供地。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信息,9月北京入市交易的土地将有27宗,其中住宅用地14宗,相当于前八个月成交的住宅用地数量总和。上海也在9月推出了26幅经营性用地,其中包括6幅纯住宅用地,2幅商住综合用地,15幅商业、商办用地,以及3幅动迁房用地,土地的起始价总计达101.04亿元。合肥市在9月14日-20日出让12宗土地,共计1377.62亩。温州在8月底一次性推出了52宗土地,面积合计3220亩。此外,杭州、武汉、石家庄等地也都在9月份有大规模的土地挂牌。

陈啸天对财新记者说,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的预期开始好转。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和供地计划的巨大压力。因土地市场冷清,很多地方土地出让收益大幅下降。以北京为例,今年前八个月北京仅成交土地95宗,土地总价款244.6亿元,同比下降63.5%。

但是,地方政府的大规模推地后,是否能够供需两旺,继而推动土地市场整体回暖,仍需观察。“很多房企对后市并无十足把握,那些可买可不买的地,基本就不买了。”上述龙湖地产内部人士说,除去亟需补仓的大型房企,大部分企业都在等形势明朗后再出手。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责任编辑:朱以师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