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151创业板公司抢食218亿并购 爱尔眼科并购13次居首

来源:理财周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两个月内再造一家公司,甚至只需更短时间。这是并购的魅力。

  创业板天生胃口小,却带着深深的并购基因。据理财周报统计,创业板开板以来,累计151家公司出现股权并购。

  五门八花的融资项目,归根到底是横向扩张以及上下游整合。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是公司马不停蹄并购的最大驱动力。超募资金,也在一定程度助长了并购冲动。

  值得注意的是,激进并购背后,其实是创业板增长乏力,亟需寻找新的盈利点所致。另一方面,风险也在财务报表中不断累积。截至今年中报,发生并购的151家创业板公司中,58家上市当年业绩变脸,61家今年上半年业绩下滑。

  嗅觉敏锐的投行也开始悄然布局。

  151家创业板公司抢食218亿并购

  “并购可以让我们迅速占领市场。”这是多位董秘谈得最多的一个并购理由。

  “对收购方来说,经济形势变化大,如果自己建项目,周期长,直接收购的话,快很多,风险也小很多。而且,很多横向并购的同时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国信证券并购业务部负责人李波说。

  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创业板并购主要有3种方向。一是上下游整合,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金亚科技收购哈佛国际。金亚国际拥有数字电视系统前端到终端所有相关产品,哈佛国际则拥有遍及英国、澳大利亚的销售渠道。

  第二种常见方式是产品线上的横向扩张。例如华谊兄弟。靠电影闯出天下的华谊兄弟,通过收购方式涉足电视剧制作。第三种是复制性并购,常出现在医药行业,以连锁店的形式迅速膨胀。

  值得注意的是,高管熟悉资本运作,公司往往更容易出现并购行为。

  例如利欧股份,董秘张旭波曾任广发证券投行部高级经理、中银国际投行部副总裁。张于2006年8月开始担任利欧股份董秘职务。2007年底,利欧股份则开始收购浙江大农实业公司,2011年连续收购长沙天鹅、无锡锡泵、大连华能三家公司。

  另外,创业板公司规模小的特点也催发了并购潮。

  “目前的创业板公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创新型,另一类是模式创新型。其中技术创新型占大部分,但技术创新型公司一般都规模偏小。”上述负责并购业务的投行人士介绍。

  创业板公司天性不足,退市机制警钟敲响,并购成为不少公司避免沦成壳甚至披星戴帽的“救命稻草”。

  从收购标的看,被收购的普遍是非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也存在买卖需求。

  “经济形势不够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银行贷款也很难。之前券商寄予厚望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不多,现在基本处于暂停阶段。融资状况没有什么根本性改变。”分析人士称。

  据理财周报统计,截至今年9月17日,创业板2009年重启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一共有151家公司出现并购事件。机械设备、信息服务、医药生物成为并购最频繁的三大领域,分别出现33家、30家、20家。并购事件超过10家的还有信息设备、化工、电子三个行业。

  “规模扩张依然是创业板公司并购驱动力,垄断程度不高的行业还有很多并购机会。”上述负责并购业务的投行人士认为。

  医药公司未来两年并购井喷

  “我们公司每年都制定一个计划,有合适的标的就考虑去收购。”爱尔眼科董秘办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

  从上市之初的19家连锁医药,膨胀成为一个拥有40家医院,覆盖全国21个主要省及直辖市的爱尔医药王国,爱尔眼科不但成为医药行业的“并购王”,先后13次的并购更是刷新了创业板的并购纪录。

  作为第一批上市的创业板公司,5.42亿元超募资金撑起了爱尔眼科扩张的腰杆子。“我们也会有一些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上述董秘办人士说,“我们一般选择当地做得比较好,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企业,这样可以缩短盈利周期,而且减少市场拓展费用。”

  热衷于并购且经营得风生水起的,还有医疗器械子行业。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细分龙头乐普医疗,连续5次收购行为,不断填补公司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多个重要产品空白。

  “医药企业多、小、散的特点,在医疗器械细分市场更严重,并购是提升市场份额的最直接途径。”一业内人士说。

  长期跟踪医药行业分析人员表示,医药行业的标的不好找,因为医药行业分得非常细。“跟公司主营业务关联度比较大或者整体定位相匹配,同时价格合适的,十分难找。”该分析人员说,不同药物的药性、品种、销售渠道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收购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出台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目标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以上。

  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今明两年医药产业界的整合会相对更集中。对医药生产企业来说,新版GMP标准的实施,将推动未来几年医药业进入并购高潮期。

  “如果仅仅依靠创业板公司内生性成长,最多只有20%-30%的幅度,因此,必须借助并购进行外延式扩张,这是创业板医药小公司高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支撑目前的高市盈率。”上述分析师表示。

分享:

来源:理财周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