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连日来,上犹县积极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强化监管,广袤乡村兴起了一场拆旧屋、建新房的热潮。目前,该县2700多户农民已陆续动工兴建自己的新房,一张张农村新貌“民情图”正在绘就,一个个魅力“村中城”正在兴起……
■规划先行 绘美“民情图”
上犹县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因户而异,主要采取集中新建、分散新建、乡村统建、盘活置换、维修加固、引农进城等六种模式。对于人口分散、居住环境差、交通不便的村庄,采取集中连片式拆旧建新,集中选点安置。对于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特别是具有文物价值、记载红色文化历史和凸显客家民居风格的危旧房,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购置修缮等形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对于进城进镇或联户建设公寓楼的农户,县工业园区、县劳动就业局主动为其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就业创业。同时,该县大力宣传推广农村新户型,既改善了圩镇建筑风格,又提高了圩镇的品位。
为了确保“旧房拆得下、新房建得起、群众住得稳”,上犹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由规划建设部门结合村庄规划和产业布局,对每个改造示范点进行详细规划设计,绘就了一张张村貌“民情图”。在该县营前镇上湾村寨下社区危旧土坯房改造示范点,村民理事会会长陈世淘告诉记者:“看着村旁竖立的规划图版,大伙儿仿佛看到了寨下的明天,干活更有劲了!瞧,不到一个月,村里60多栋泥土房都被拆掉了,并有20多户准备浇筑一层楼面了……”
■统筹推进 打造“村中城”
针对农村危旧土坯房中个案特征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上犹县分类分批、统筹推进,优先解决居住条件最危险、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同时,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创新改造模式,结合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农村人口由自然村向较大村庄、边远村庄向交通便利村庄、一般村庄向中心村及城镇聚集,同步协调推进农村饮水、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的“村中城”。
为解决改造工程中农户资金不足的问题,上犹县通过“上级补一点、财政出一点、部门帮一点、农民筹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同时,充分发挥理事会作用,采用建材团购、打包代建等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农民建房费用。近日,记者在该县东山镇茶亭村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示范点看到,一幢幢风格古朴的“小康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桂花飘香、绿树成阴。村民陈振春乐呵呵地说:“大家都是按县里的新户型标准设计建造房屋的,既省钱又美观实用。住在村里就像住进了别墅区,跟城里也没什么差别!”
■强化监管 建立高效机制
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上犹县抽调精干力量专门成立了“危改办”,强化监管,阳光操作。该县建立了挂点帮扶、巡查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与干部绩效挂钩,纳入年度考核;开辟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时限,减免审批费用。此外,该县按照“一户一册”的原则,建立危旧土坯房改造台账,接受农民和社会监督。
同时,该县物价部门加强对各类建材的价格调控,保障各类建材正常供应。城乡规划部门适时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技术指导。县劳动人事部门综合运用“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国家政策,由政府埋单举办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班。目前,已有500余名受训工匠陆续投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全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26400余户,今年内完成5800余户。(凌天明 邱家伟 特约记者尹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