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北京青年报:对中欧关系 热的冷思考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0日

    2012年又是一个中欧关系年。继2月14日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之后,第十五次会晤将于9月20日在布鲁塞尔举行,温家宝总理将出席此次会晤,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欧关系的热度。

  15年来,中欧关系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近年来中欧合作不断推陈出新,惊喜连连。但细究之下,中欧关系的发展仍纠结于两大问题。

  其一,互信问题。欧洲对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心理准备不够,要么捧杀,要么棒杀,或者二者兼有。捧杀背后是对“中国责任论”的渲染;棒杀,则是拘泥于“国强必霸”的窠臼。尽管近些年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不少,但在中国多数人仍然认为,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改革还在进行中,现在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但在欧洲,仍有人煞有介事地挑起中欧“模式之争”。中国舆论普遍认为,欧盟坚持对华军售禁令,不仅不合时宜,而且朽不可言,是欧盟对华信任缺失的突出表现。

  其二,合作问题。涉及此,人们会立刻浮想起欧盟高官制造的“悲情戏”。欧洲不断制造炒作议题的超强能力让人印象深刻。“中国经济威胁论”、“合作吃亏论”、“中国买断欧洲论”、“利益置换”等论调让人眼花缭乱。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久拖不决,以及防不胜防的对华贸易摩擦和纠纷,不能不让人怀疑欧洲对华合作的诚意。

  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即将举行,我们从过去15年的交往中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实际上,一个容易忽视的事实是:过去15年,世界几乎每隔5年就会遭遇一次大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仍在持续。与此同时,中欧关系在危机中不断成长,几乎每5年向前迈出一大步:1998年,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2003年中欧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至今,中欧合作逆势而上,亮点频现。

  中国人讲“同舟共济”,欧洲人也讲“患难见真情”。每次面对困难之际,中欧总会相向而行,携手共进,合作应对。如果缺乏一定程度的信任,这一点难以想象,更无法做到。如果不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中欧合作恐怕也难以长时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不过,也不能过于乐观,否则也不会引发质疑和不解。

  当前,中欧关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挑战和机遇同在。如何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值得各方认真思考。恰逢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有一件事不能不提。15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恰是欧洲一体化高歌猛进之时,当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15年后会是另外一幅光景。现在的欧盟正在经历冷战以来最大的危机和困境,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这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风暴来临时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中欧进一步深化合作,顺应民意,符合主流,但迫切需要抛弃旧思维,迎接新思维。“思想通,一通百通”。总体看来,中欧关系中矛盾和分歧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中欧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各异,更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不能将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另一类是关于实际利益纠葛。中欧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互补性强,更应该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正确对待竞合关系,妥善处理成长中的烦恼。总之,中欧利益交融,全面深化战略伙伴关系,这也符合时代的主流、人民的利益。晓玖(北京 学者)

分享: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