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0日
从近期看,中国经济要依赖中部快速增长来摆脱困境显然勉为其难;从长期看,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三个增长极。在条件成熟和举措到位的前提下,中部的崛起,主要靠郑州、武汉和长株潭都市圈的逐步形成,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
沿海经济优先发展战略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因素。如今,东部的出口导向型模式明显受阻,房地产业对东部经济的贡献也大幅下降,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已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而国务院近期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其意图非常明确,就是寄希望于中部,让中部经济的快速增长来对冲东部的减速,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那么,中部能否引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呢?
中部区域优势明显高于西部及东北部
中部崛起战略是2006年开始实施的,是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一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尽管中部崛起是过去30多年来最后一个提出的大区域发展战略,但在当今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之时,该战略的实施是期望能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而当初的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是在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开展的,其目的是为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中部六省的地理优势相较西部和东北地区非常明显,其与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冀地区相邻,尤其是郑州、武汉、长沙、株洲、湘潭等一带已形成城市集群,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与中国最发达城市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近。以这些城市集群为增长极,带动整个中部地区发展,其辐射效应会大大超过幅员辽阔但人口偏少的西部地区。而与东北相比,其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气候及人文环境上的优势也更加明显。统计显示,中部六省总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0.7%,截至2010年总人口达3.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4%,创造的GDP总量从2005年的约占全国18.8%上升至2012年上半年的23%。可见,中部六省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GDP占比,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中国GDP前10大省份中,中部六省就占了3席,分别是湖南、河南和湖北。
正是因为中部地区具有上述优势,这些年来,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规模也有所扩大。以利用外资规模为例,中部六省利用外资在全国的占比不断上升,如2012年全国的FDI估计为负增长,但中部六省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20.7%,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且中部的FDI在全国的占比到2011年已达25.64%。以河南省为例,其2012年上半年出口总额为132.8亿美元,同比增长91.6%,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长417.7%,而一般贸易出口仅增长 0.6%。这主要归功于富士康在郑州投资设厂。富士康集团下辖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04.3亿美元,占河南省进出口的48%。扣除富士康因素之后,河南全省外贸进出口仅增长2.5%。而富士康之所以在郑州设厂,是因为当地劳动力价格比东部地区低30%左右。
由于劳动力、原料、物流成本、土地价格、基础设施配套等优势及政策优惠措施在中部各地区间有差异,故在吸引东部产业转移方面中部各省也各有千秋。如安徽与江浙接壤,尽管劳动力优势不明显,但在物流成本及原料方面的优势相当明显,适合于产品中物流和原料对成本影响较大的产业。而富士康之所以选择郑州,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其产品中物流成本所占比重不高,而人力成本占比则相对较高。
从国务院先后批准中部地区建设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来看,优惠政策不可谓不多,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七项重点任务,其中“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应是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辐射功能的核心。在美国历史上,芝加哥、底特律等中部城市在以汽车为主导的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原料生产基地等方面都曾举足轻重,并因此而崛起。所以,从未来看,中部地区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其作为新的增长极的辐射功能还可以逐步得到发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