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10年市场的收官,投行市场的硝烟亦逐渐在年底暂时散去。相比此前外资投行的风光无限,2010年因为错失火爆的创业板和中小板,他们的年底成绩单显得格外苍白。尽管如此,中国市场的不断崛起、合资券商的再度开闸、国际板即将推出的利好,让外资投行再度汹涌挤入。而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投行更是开始加快本土化进程,在“挖角”上不惜血本。依照国内惯例,新财富上榜分析师很容易成为外资投行重金“挖角”对象,在整个大环境下,年后的国内市场很可能迎来一波人才流动的小高潮。对于外资投行的凶猛,国内投行人士在承认其优势时,依然坚持认为在本土的一些个性需求是外资投行很难满足的,此外,外资投行在内部人员融合上也尚需时日。
本土投行大享去年IPO盛宴
借助国内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助推,沪深交易所轻松摘下全球IPO融资桂冠。相比2007年外资投行的风光无限,2010年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成为了看客,身形孤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资本市场仅仅三年角色就进行了互换。
2007年,中金公司、瑞银证券、高盛高华分别占据了承销保荐费用收入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六名的位置,分别参与了中国石油 、中国太保、中国中铁等大型企业的首发。彼时,无疑是属于外资投行的光辉岁月。
而2010年,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去年351家公司完成IPO,58家券商共获得承销保荐费用170亿。其中,为投行业普遍认可的中德、财富里昂、瑞银、瑞信方正、海际大和、高盛高华6家外资投行仅拿到了20个IPO项目,承销保荐费收入总和13.93亿,仅占总承销保荐费的8 .1%,只是丰硕蛋糕的其中一角。情况稍好一点的财富里昂有4家中小板IPO;山西证券与德意志银行合资的中德证券则有7家中小板、2家创业板IPO。让人意外的是,高盛高华在去年A股IPO中居然颗粒无收。
外资投行落寞,本土投行凶猛崛起,再度形成两重天。
根据路透统计数据,国内共有60家券商分食170亿元承销保荐收入,其中平安证券凭借39个IPO项目和20.2亿元承销保荐收入位居首位。国信证券以主承销32家,约13亿元承销保荐收入排名第二。而华泰联合证券主承销22家,获得约10亿元承销保荐收入。招商证券 则承销20家,收入逾9亿元。
外资投行加速本土化
高盛、瑞士银行、里昂证券、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等几大外资投行借助和国内券商成立的合资券商都拿到了国内IPO及融资交易的牌照,在国内都已经有些时间。
不过,从记者得到的种种信息来看,外资投行本土化的速度在近期猛然加速。
去年十月,成立合资券商6年的高盛,一举从中金公司、德意志银行、瑞银和里昂证券、国信证券等机构挖走11人,震动业内。其中不乏一些名动市场的人物,据悉,此举正是为了充实其中国股票研究团队。
而2011年1月,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部总监袁淑琴在上海出席媒体见面会时公开表示,将力拓国内的研究团队,希望可以达到本地券商规模,从几十人到超过100人,更有效地做好Q FII、收购、兼并、筹资等。
在此之前,瑞银已经先后出手拿下中金、嘉实、申万三位干将,二级市场业务突破意图明显。
记者获悉,瑞银目前研究团队人数大约在四十人。除了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领衔的宏观研究团队在北京,其他策略和行业的研究人员基本上都在上海。“新增的人基本集中在上海,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还是会放在上海。”袁淑琴向南都记者确认称。
对于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袁淑琴起初告诉南都记者预计12个月,不过其迅速改口称:“预计在12个月到18个月之间完成,我们还是给自己更为充足的时间吧。”
此前,据另外一家外资投行高管向南都记者透露,他们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因为将香港的报告直接拿到内地使用,效果并不佳。“不能够将境外的东西完全拿过来用,希望能够更深入研究中国市场后更好地接轨和服务客户。”该高管表示。
上海一券商投行部总经理更是提醒记者,2011年呼声很高的国际板对外资投行的机会更大。在因为战略导向失误错失2010年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时候,不少外资投行已将重心、精力放在国际板项目储备上。
去年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R B S)和国联证券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华英证券获批后,R BS大中华区主席蓝玉权就表示,其中一大目标就是国际板。其认为,华英证券英国股东背景,英国企业如果以后想到A股市场的国际板上市,他们有着很大的优势。
挖角争夺激流暗涌
瑞银翻倍扩招研究团队,高盛亦未停止找人。此外,摩根士丹利与华鑫证券、摩根大通与第一创业证券组建合资公司的申请,已于去年12月31日获得核准。更早前一个月,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R BS)和国联证券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华英证券亦获得证监会批准。
三家集体抢滩中国市场,对本地人才的需求无疑会更加旺盛。
“现在抢人就已经很凶了,这三家进来后肯定会更加厉害。”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一家外资私募人士对南都记者分析称,对上述外资投行而言,进入中国本土化就是直接从中信、申万等老牌券商挖人,毕竟他们更熟悉国内的操作手法。据其透露,这些手法不仅是技术层面,还有一些是国内的行事方法。
据另一位业内人士确认称,由于薪酬吸引人,目前人才呈现大券商流向小券商、国内券商流向外资券商的基本趋势。
“外资投行因为资金雄厚,确实很凶。”在浦东外滩的意见咖啡厅,国内一家知名券商机构人士喃喃道。据其分析,今年国内一些知名券商很可能面临被大面积挖角。
依据以往情况看,外资投行对新财富分析师的榜单也颇为信任和青睐。国内亦是一贯按照榜单给分析师定价。
如瑞银去年挖来的原中金公司首席A股策略师高挺、原嘉实基金首席策略师陈李均曾经数次获得新财富最佳。原申万研究所副总黄燕铭所在研究团队数次荣获《新财富》“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和“最佳研究团队”,外界普遍评价负责培训的黄燕铭功不可没。
记者翻阅2010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发现,中信证券和申银万国两家成为最大赢家。在总共31个研究领域中,中信证券获得10个第一名,还获得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大奖。而申银万国研究所获得5项第一名,同时荣获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资投行盯上的人将主要出自这两家。据上述知晓两家情况的券商机构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其中一家已经动过一轮,暂时可能性不大。而另外一家已经有数人有意向走人,正在等待合适时机。”
上述券商投行部老总亦向记者证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只要各方面条件合适,自然会考虑。至于挖角身价,数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尚不清楚。不过在记者印象中,2007年就已经有对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开价300万年薪的。
在多方条件成熟,情况趋于明朗时,年底奖金一旦到手,跳槽的迅猛流动将难以避免。
亦有外资投行明确表示,日后分析师主要是瞄准一流本土券商中从业时间不长的助理分析师,挖去后再进行培养。”
不过,高薪、快速挖人要迅速产生效益,磨合的问题不容小觑。据一家外资投行人士透露,其所在团队内部已经出现一些磨合问题。其举例称,之前招聘来的都是海归、名校精英,而伴随着迅速招人,新招的一些本土分析师连英文报告都无法完成,害得他们有时候还要去帮忙翻译。再者被挖来的人薪水高于他们,不少人心里不平衡已经萌生去意。此外,二者思考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沟通上有一些分歧。谈及于此,一位前不久才从国内一券商跳至某外资投行的分析师表示,自己在新公司内心态摆得特别低,因为出身确实比不上他们,不过在国内行业的研究上时间更长更深入一些。“我确实是个土鳖,英文上要弱很多。”其坦陈。
中资投行无惧“群狼”
面对群狼纷纷杀入的局面,国内投行业人士并未表现出惧怕而不敢与其一斗高下的心态。
总结多位业内人士对外资投行优势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强大品牌、全球资源协调、某些行业积累、母公司规模资源优势。他们甚至可以牺牲中国市场的利润,用其他市场的盈利填补。对行业的研究,可以先是全球的宏观分析师,到亚太、然后大中华、中国区,这些判断更加全面和专业。
然而,不少人认为,涉及到个股的研究,外资投行就并不是特别有优势了。
“从这些年情况来看,也不用把外资投行想象得很可怕,关键是看是否懂得贴近需求。”上述上海券商投行部老总称。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除了瑞银证券、高盛高华整体做得还不错之外,其他的在国内日子并不如意。长江巴黎百富勤已于2007年1月宣布解体。海际大和创建至今一直业绩平平,在2009年的内地股票及债券承销榜中均排名30位之后。
采写:南都记者刘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