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日,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成功在银行间市场上线;11月19日,中债信用增进股份投资有限公司、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3家创设机构正式发布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创设公告,首批4只CRMW共计名义本金4.8亿元,标志着中国版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正式面世。
点评:
此举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来,我国银行间信用债券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债券市场。然而,信用衍生产品的缺失使市场参与者始终缺少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无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的推出,遵循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特别是汲取了国际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发展的深刻教训,有利于丰富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完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对增强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对推动金融市场的深化、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监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组织会员研发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银行间市场成员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实际,按照服务需求、简单透明、严控杠杆的原则,开发设计的自主创新产品。一是产品结构简单、透明;二是严格控制产品杠杆率;三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需求。
从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衍生品发展和监管改革来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产品特征、制度设计也符合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当前,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逐步从危机中恢复,从繁复到简单、从非标准化到标准化、从高杠杆投机转向更多为实体经济提供风险管理回归,基本确立了未来一段时期金融衍生品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结构上从纷繁复杂的结构衍生品向基础性衍生品回归,市场功能上从投机向风险管理回归,产品形式上从非标准化向标准化回归,监管约束上从较为松弛的监管纪律向更为审慎监管回归。这也表明,金融衍生品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历国际金融危机涤荡后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点评人: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