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轮轮银行天量再融资的风潮背后,隐藏着银行“依赖息差加大放贷资本充足率提高再融资”的的怪圈。专家认为,如果银行自身粗放式的经营和过度单一的利润结构不能突破,这种再融资潮就难以消退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银行的再融资冲动,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有消息一出,便搅得市场风声鹤唳。
在经历了2010年的银行大规模融资潮后,市场以为银行的巨额再融资将会暂告一段落。不曾想,新年伊始,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再次迫不及待地抛出天量融资方案:民生银行拟再次增发融资不超过214.79亿元,农行和兴业银行拟分别发行不超过500亿和150亿元的次级债。
2010年,中行、建行在内的11家上市银行再融资额超过4000亿元,市场惊呼:“银行"抽血"猛于虎”,这其中还不包括农行和光大银行的IPO,A股市场也由此屡屡承压。虽然此次三大行融资都不直接从股票二级市场分流资金,但仍然使投资者对市场资金面充满担忧,大盘也选择下行调整。
上市银行补充资本金,本来无可厚非。当前银行正处于一个高速扩张阶段,持续融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再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金率的约束问题,也有利于银行未来的业务扩张和增强抗风险能力,但为何中国银行的融资行为会如此牵动整个资本市场的神经?
资本充足率之殇
监管层提高了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导致银行资本金快速被消耗
民生银行2009年启动H股IPO程序融到了大量的资金,民生的高层此前也多次公开表示不会进行再融资,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甚至表示,“再融资的事现在想都不要想”。因此,当新年伊始,民生银行的再融资方案一出,业界一片愕然。
不过这在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看来,民生银行的再融资其实是有预期的。伍永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时民生银行融资时,监管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仅为8%,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7%。然而,出于审慎监管的需要,监管机构不断提高了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目前,对大型银行的资产充足率的要求是11.5%,中小银行是10%;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中小银行达8%。
2010年,民生银行的二季报显示,其资本充足率为10.7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2%,已经接近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临界点。为了达到监管机构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民生银行必须补充资本金。
民生银行此次融资是此轮银行天量再融资的一个缩影。监管层提高了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导致银行资本金快速被消耗。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我们过度利用了银行渠道进行信贷投放,2009年、2010年共计17.5万亿的天量信贷规模,极大地消耗了银行的资本金,导致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法治周末》记者说:“银行频繁融资其实更重要是在于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坏账风险。”
该分析人士介绍说,快速的信贷增长与随后的不良资产率上升成正相关关系。2009年、2010年各地在刺激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地方政府上马了很多“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一方面资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建设周期长。银行如果现在就收紧信贷规模,这些项目势必受到影响,形成银行的坏账,所以银行还需进一步投入。如果地方政府的财力无法支撑,就极有可能形成银行的坏账。因此,银行也需要通过再融资来吸收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另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为了控制银行的经营风险,当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水平时,监管层将停止该银行新业务的准入审批,分支机构的建立、网点的扩张都将受到限制。在此情况下,也许就能理解董文标说“如果不融资,明年银行就没法开门”的深意了。
新年伊始,3家银行就抛出天量融资方案,让市场担心银行新一轮的再融资潮是否会再次上演,给流动性趋紧的资本市场形成难以承受之重?
对此,伍永刚表示,大型银行经过去年融资后,已达到监管层的要求,再融资的可能性不大。对浦发银行、深发展这类需要补充资本金的中型商业银行来说,在目前资本面偏紧的情况下,对融资时机和方式也会慎重选择。
银行融资方式应多样化
除了在拓展融资渠道上花心思,银行还应当通过压缩贷款、收回不良资产等方式在降低风险资产规模上下工夫
出于审慎监管的需要以及同巴塞尔协议III接轨的需要,监管层不断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2009年、2010年信贷规模井喷增长后,对资本大幅消耗的中国银行业来说,不得不再次考虑资本补充方式和路径。
所谓资本充足率,就是资本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规定该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扩张,保护存款人和债权人的利益。该指标的大小反映出商业银行以自有资本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能力。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介绍说,资本金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迅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解决之道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扩充资本金,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资产的风险水平。
在资本金的补充上,股权融资由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大量资金,为银行所青睐,但这种方式也最容易牵动整个资本市场的神经。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商业银行应当选择多种渠道来增加自身的资本金,避免集中、单一运用股权融资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
其实证监会也在多个场合指出,希望银行尽量考虑使用留存利润的方式来补充核心资本,但郭田勇也指出,对于快速扩张中的中国银行业而言,仅靠留存利润显然无法满足快速扩张对资本金的需求。
该银行业内人士说,除了在拓展融资渠道上花心思,银行还应当通过压缩贷款、收回不良资产等方式在降低风险资产规模上下工夫。
而现实的情况是,目前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已经远远超出了资本增长的速度,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增加的资本金很快就被过度扩张的信贷规模所侵蚀和抵消,这才出现了银行频繁再融资的现象。
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监管机构,对于银行的再融资不能有求必应,而应严格审批条件。“监管部门不能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另一方面又对其通过市场圈钱补充资本金大开绿灯,玩这种数字游戏只能预埋更大金融风险。”
转变盈利模式是根本出路
即使实现这种转型尚需时日,商业银行也应意识到中间业务等非息业务应成为今后发展重点,在扩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其他业务也应当跟上发展的脚步
银行业密集再融资的风潮不断涌现,业内人士认为,监管红线压力、信贷不断增加都是其主要原因。然而,究其根源,则是银行业自身粗放式的经营和过度单一的利润结构。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原因,银行就会陷入“依赖息差加大放贷资本充足率提高再融资”的怪圈不能自拔。
郭田勇对记者介绍说,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非常单一,利息收入占比至少为70%。单一的利润结构使得银行业一直寄希望于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高利润。如果不改变这种资本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模式,那么只要监管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采取的对策还将是继续融资。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也强调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都是信贷,经营同质化的问题非常严重。这就使得“缺钱的时候大家都缺钱,要融资的时候大家都融资”,这种融资的“集体行动”对资本市场会形成很大的冲击,也让监管层颇为“头疼”。在去年银行再融资潮初现端倪时,朱从玫就指出:“希望大的金融机构安排好时间窗口,大家不要撞车。”
因此,郭田勇指出,无论是尚未实施的巴塞尔协议III,还是国内出台的银行业监管框架改革,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已成为监管机构防控风险的政策取向,在此背景下,银行应加快业务模式转型,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换而言之,就是应当加大中间业务以及资本占用少的业务和项目,转变盈利增长方式,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竞争实力。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营业的利润来源中,中间业务收入则占到了50%以上,而在我国银行业占比则不足20%。郭田勇强调说,由于中间业务不会占用银行的资本金,或者占用资本金很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应成为商业银行的主动选择。
不过在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军看来,银行在短期内还很难完成这种转变。他解释道,“银行的资产结构和业务模式受制于整个经济的融资结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融资结构中仍有近八成需要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因此银行信贷扩张是有现实需求的,因此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要得到根本的缓解,还有待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
不过刘少军也强调,即使实现这种转型尚需时日,商业银行也应意识到中间业务等非息业务应成为今后发展重点,在扩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其他业务也应当跟上发展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