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鹤鸣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0日
平安银行董事长肖遂宁。平安银行供图
熟知内情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深发展的第二次“婚姻”。
早在2004年,深发展迎入“洋女婿”美国新桥资本,当时深圳市政府提了一个很好听的说法———靓女先嫁。对于此次婚姻,社会各界自然是期之殷殷。然而,几年过去后,遭遇重重挫折的美国新桥也最终萌生去意,黯然抽身离去。
作为国内最早的上市公司和深圳特区金融界的宠儿,引领深圳当地企业成为价值投资的象征。然而,在历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几次意外事件的打击后,深发展最终盛极而衰,不得不走上“外嫁”,寻找外来资本的道路。
深发展“再嫁”
9月7日,平安银行第28家分行在河南郑州正式开业。这是原深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合并后,新开的第一家省级分行,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亲自为新银行揭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总部,一群工人正忙碌着把总部大楼蓝色LO G O换成平安统一的橙色标志。对于这一富含深意的举动,从大楼一旁经过的市民依旧形色匆匆,毫无驻足之意。深发展更名为平安银行,经过一个多月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可能对多数深圳市民来说已不再陌生。
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合并,无疑是中国金融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涉事双方身份显赫,且牵涉的资金额(超过200亿)也创造了中国金融并购史上的一项记录。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堪称“世纪婚礼”的金融企业合并,其仪式却显得异常简朴、低调。
熟知内情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深发展的第二次“婚姻”。
早在2004年,深发展迎入“洋女婿”美国新桥资本,当时深圳市政府提了一个很好听的说法———靓女先嫁。对于此次婚姻,社会各界自然是期之殷殷。然而,几年过去后,遭遇重重挫折的美国新桥也最终萌生去意,黯然抽身离去。
深发展作为深圳第一家上市公司和全国最早的股份制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是金融界的宠儿。其前身是1987年由深圳当地21家农信社合并成立的“深圳市联合信用银行”,后改名为“深圳发展银行”。从成立以后到1997年的十年间,一直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并成为深圳当地老股民心目中创富机器的象征。
深发展老股民李宏生回忆说,当时持有100股深发展原始股,即使按照市政府规定的涨幅,每天也能增值60元,一个月的利润就达1800多元,而如果放到黑市中交易,其利润还要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当时1元1股的深发展原始股,如果放到现在,1股最少相当于20万元。”
1997年,深发展最辉煌的一年,其股票被炒高至19 .8元,半年内股价翻了2倍多。现在已经80多岁的老股民李宏生,谈起15年前的深发展还像在说昨天的故事:“那个时候的深发展很厉害,10股送10股,过了不久股价涨回原来的价格,又是10股送10股。”尽管李老先生的记忆有些许偏差,但那个“我为股疯”的年代属于深发展,确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那一年,深发展的净利润首次突破了8亿元,资产规模首次突破300亿元。深发展最初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由于当时还没有分业经营的规定,当时的深发展大搞混业经营,债券、证券、期货、房地产……凡是赚钱的领域均有深发展的身影。从成立第一年2500多万元净利润起步,深发展当时的年均业绩增速高达142%,年均规模增速达127%!
然而,天命难测,造物弄人。1997年爆发的股票操纵案以及随后的15亿贷款失踪的无头案,成为命运的转折点,深发展最终盛极而衰。随着该行经营业绩急剧下降和不良贷款飙升,深发展融资和扩张显得困难重重,最后不得不走上“外嫁”寻求资本支持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成为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位的招商银行,也是于1987年在深圳诞生的。深圳诞生的这2家股份制银行从一开始便朝着不同的成长道路进发,但至少在发展初期,2家银行无论从规模还是业绩上都呈并驾齐驱之势。只是由于当时招行还没有上市,深发展在全国的知名度要远超过招行,甚至很多人是只知深发展,而不知有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