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7日
看着开发建设面积逾5平方公里,拥有90家企业,形成矿产、电子、食品、服装等七大主导产业的宁都县工业园,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滩。如今,宁都工业园已成为该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强大“引擎”。今年1至8月,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亿元,实现利税1.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和32%。
园区建设拉开发展框架
宁都县工业园始建于2001年,是全省首批工业园之一。然而,随着城区框架拉大、入驻企业增多,园区空间狭小、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等矛盾日益凸现,工业园区发展出现新的“拐点”。
壮园扩容势在必行。宁都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利用与老园区隔河相望的荒山荒地,规划建设万亩宁都新中胜(新加坡)产业基地。投资2000万元建设潭丘大桥,把新旧园区融为一体;投资1亿多元建设迎宾大道,北连县中心城区、南接319国道和石吉高速入口。仅去年,该园区投入建设资金4亿元,完成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园区规模扩大近2倍。
宁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在县财政投入园区建设资金以每年30%速度递增的同时,该县通过出让商业用地使用权换取建设资金,采取滚动开发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联营、项目融资等形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据工业园管委会主任丁上军介绍,建园以来,该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8.1亿元,“一园三区”雏形初具规模,银行、学校、医院、网络、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园内建成标准厂房50多万平方米、职工宿舍15万平方米。
服务提速破解企业难题
“真没想到,不用找人,一切手续都有干部帮忙办……”提起园区管委会服务“提速”,易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新喜不自禁,他实在不敢相信以往须办几个月的手续几天之内就落实,而且还是上门服务。
“有限投资,无限服务。”为把园区打造成为项目聚集的“洼地”,宁都工业园对落户企业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服务团队、一套帮扶机制”的模式,全程实行“保姆式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实现服务大提速。
过去是企业到处找领导,眼下则是领导主动找企业。今年上半年,在召开的政企例会上,工业园管委会得知艾炜特电子在扩大生产上遇到融资难题后,主动对接,通过“银园保”反担保项目,为该公司提供200多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宁都县工业园管委会干部深入企业开展服务工作300多次,受理企业咨询事务108件,处理劳资、工伤、用地、治安等各类纠纷206件,帮助招聘企业用工1810人,解决企业融资1350万元,消除安全隐患16处。
生态立园留住青山绿水
走进朝盛矿业有限公司,只见处处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在这家以生产硫酸和铁精粉为主的企业,看不到浓烟滚滚、尘土满天。公司负责人余龙飞介绍,企业各采矿点产生的废石块和泥土成为附近砖厂生产页岩砖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水用于设备降温、除尘,而废气和水蒸气为电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热能。
资金、人才可以引进,但生态环境却无法移植。2001年,宁都县工业园成立之初,该县就提出生态立园的理念。十年来,园区规模在变大,入园企业在变多,唯一不变的是生态建设。去年以来,该县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园区规划建设,增加园区绿化面积,完善雨污分流工程,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
在进行高起点建设的同时,该县由过去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提高企业入园门槛,企业必须通过环评才能入园落户。截至目前,一大批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项目被拒之门外,20多家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超标的企业被“请”出园区。
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已渗透宁都县工业园发展的每个环节。目前,宁都县工业园绿化率达35%,污水处理率达98%。
陈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