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5日
图为南康市罗边玻纤有限公司新上的生产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一条输不起的起跑线”,已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今年来,借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南康市审时度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为产业发展领跑,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
■观察:努力实现产业转型 赢得发展主动权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美国在《国家创新战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六个新兴产业;欧盟出台的《2020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明确了类似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加坡政府承诺从2011年至2015年把国内生产总值的1%,相当于161亿新元,投入到新兴产业的研究、创新等方面……各国将“信任的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试图以此占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目前,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被明确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前不久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就是要积极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
■透视:激活发展引擎 续写“南康现象”
随着生产要素竞争性加大,企业“散、乱、小”引发的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出现,南康市产业发展如何趋利避弊,持续发展?该市的做法是围绕“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工艺化”思路力抓转型升级,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作为主攻方向,以钨新材料、玻纤等非金属新材料、永磁电机、生物制品、碳纤维、碳合金、钛合金、绿色食品等为重点,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在,前有技术领先的经济发达区,后有成本低廉的资源优势区。南康处在中间,如果不重新调整产业格局,腾出空间抓新兴产业发展,就会很难找到新的比较优势,甚至可能造成产业升级受阻。”9月3日,南康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南康产业战略转型背后的必然。
该市大力实施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推进矿产品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调优产业结构,从而拥有了通过处理废旧金属年生产5万吨电解锌、2万吨钨产品、3万吨冰铜、3万吨电解锡及锡锭、2万吨铝锭的生产能力。同时,该市通过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终端产品、核心部件、成套设备等的高科技企业和龙头产品项目,实现产业突破。在完全没有节能照明灯饰产业基础的情况下,该市投资6.18亿元规划建设节能照明灯饰产业园区,成功吸引了广东省中山市古镇近百家灯饰照明及配套企业抱团转移南康,成为南康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力引擎。
据了解,该市被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市),该市德普特科技有限公司、罗边玻纤有限公司相继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市博晶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填补了省内稀土催化材料的空白。今年上半年,该市的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7.1亿元,上缴税金3.1亿元,同比增长79.7%。
■展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撑起“明天经济”
目前,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期,新兴产业技术还在不断地成熟,政府需要建立有机的、系统的空间体系配合新兴产业的发展。该市相关单位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抓项目、抓转型、抓服务、抓骨干等方式不断挖掘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
抓项目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在建新建工业项目建设的调度,紧抓项目的跟踪服务,着力推动新建在建项目的建设。对各个重点工业项目,要按照年度进度计划,集中时间、全力攻坚克难,加大项目推进力度。
抓转型,要千方百计地引进一批深加工项目,推进一批技改项目,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要深化与国内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引导和扶持企业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抓好服务。进一步完善产业平台基础配套设施,强化对已入驻企业的管理;认真落实好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挂点服务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协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产业办、园区、统计、工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及时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经济运行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此外,还要抓重点企业。要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帮扶力度,抓好争资争项和政、银、企对接工作,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技术改造补助资金和银行贷款,并在用地、融资贴息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增强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