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灵活性”引导“十二五”信贷市场化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9日

  央行将尝试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信贷投放速度,同时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

  因超越信贷“红线”而被勒令停贷的现象或许从此不再上演,因为信贷管理体制将探索市场化的改革,推出的首要措施就是淡化信贷规模指标。

  据报道,央行于近日召集主要商业银行负责人开会讨论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央行将尝试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信贷投放速度,同时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

  “这标志着央行在探索市场化的信贷管理模式。利率要市场化,整个社会环境要市场化,调控手段必然也要市场化,这是相辅相成的。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央行正在开始探索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管理体制。”东方证券银行分析师金鳞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指出,“十二五”期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将取得明显进展。首先将选择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放开其定价权,“硬约束”包含符合宏观审慎性监管框架的资本充足率、资本质量等要求。

  金鳞表示,所谓市场化的信贷管理体制,即在银行超额放贷时,不是行政式的命令和管制,而是测算它的各项指标,银行通过权衡放贷的收益以及多缴存款准备金的风险做出抉择。央行和银监会通过规章进行引导,具体抉择由银行自己做主。

  当利用资本充足率来指导信贷投放的市场化调控手段取代了直接设定信贷规模的行政管制时,货币政策的具体效果以及是否能遏制近年各商业银行已如脱缰的野马式的放贷冲动,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争议。

  12月10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5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初既定的7.5万亿元新增贷款规模失守已毫无悬念。

  为了捍卫7.5万亿元年度信贷额度的“红线”,有消息称,近日一些银行分支机构已收到地方银监局的停贷令,要求月底之前暂停发放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

  但对于新信贷管理模式的效果,一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就好比西医和中医,实际上行政调控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依据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的效果,需放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才能看到。”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国信证券银行分析师邱志承也表示,虽然目前设定信贷规模的做法执行起来行政色彩浓,简单和机械,但新的信贷管理体制不见得比现在的更好。

  金麟认为,行政手段直接,像西药,能够立竿见影,产生效果,但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目前中国经济的通胀和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而市场化手段像中医,是间接一点,但能够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目前全年信贷目标是按照市场份额来分,如果实施新的制度,谁经营的状况好,谁的资本充足金越多,谁的财务状况越健全,谁的放贷额度就越多,这有利于调节结构,提升银行的合理竞争。”金麟说。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王剑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行政管理整体上是有约束力,但对于各个季节和月份之间的约束力不是很强,容易出现波动,必须配合当期的窗口指导,执行起来有很多问题。通过资本充足率的指标来动态地调控,可能会避免以上问题。

  但王剑辉提醒,新的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合马上实施,最好有个过渡期,一刀切的话会带来大小银行苦乐不均。因为四大商业行业刚融完资的,承受能力强,不会出现什么影响,却可能会造成中小银行的业务量下降。

  事实上,新的信贷管理体制还处于讨论阶段,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中国央行顾问周其仁在近日表示,中国或许会将取消年度银行贷款配额作为长期改革计划的一部分,但明年仍有可能设定放贷目标。

  有业内人士分析,淡化信贷管理指标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取消信贷规模指标,在目前通胀预期强烈、物价水平高企的背景下,监管层一定会保证用一些行政色彩的手段去管理和调控流动性。

分享: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