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30日
本报记者 胡勇 实习生 边路
8月29日,朱志华与村里达成租地协议,一个困扰他多年的“扩张”难题终得化解。
朱志华是渝北区大湾镇金凤村的仙桃种植大户,多年来,他一直想扩大果园生产规模,“但是没有钱,农村的房屋和土地又不能拿去银行作抵押贷款。”
今年6月,他找到市兴农融资担保公司,兴农融资担保公司受理后,很快为其提供了50万元的“三权”(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抵押融资担保,不到半个月时间,朱志华就获得了银行贷款。
拿到贷款,朱志华扩租了500亩地,用来种植仙桃。“这样我每年的收入将超过80万元,‘三权’抵押把农村的土地变成了现钱。”
唤醒沉睡的资产
朱志华的幸运,是因为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启农村“三权”抵押融资。
去年9月,市政府成立重庆兴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农担保”),专事“三权”抵押融资担保。兴农担保注册资本金30亿元,由渝富公司100%控股。
今年8月2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到2017年,“三权”抵押融资能力要达到1000亿元。
“五年时间,要做到千亿元,就得让农民‘静态资产’在资本市场上流通。”重庆兴农融资担保公司董事长李科说。
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认为,“三权”是农民手中最主要的资产,但因评估难、抵押登记难、处置难,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属典型的“沉睡资产”。
然而,要唤醒“沉睡资产”,就必须解决“三权”融资困难的瓶颈。兴农担保的成立,承担了“破题”责任。
目前,兴农担保先后与15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贷款授信额度300亿元,实现“三权”担保23亿元。
三权担保覆盖区县
重庆“三权”抵押融资为何有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市里的解读是,我市有3000多万亩耕地、6000多万亩林地、300多万亩宅基地,保守估计这些资产的总价值为1万亿元,即便只抵押10%—20%,农村便可增加融资1000多亿元。
我市以兴农担保为核心,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一个“伞形”担保体系,以此来撬动万亿沉睡资产。
这个担保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市区(县)共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统筹管理、两级联动。兴农担保协助各区县(渝中区除外)组建一家注册资本1亿元的子公司(其中兴农担保出资1000万元),对子公司在并表核算、分级审批、再担保、银行授信、争取财政支持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
到目前为止,兴农担保已与27个区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建成7家区县兴农担保公司。今年,兴农担保的区县子公司有望达到20家。
截至今年6月,兴农担保“三权”抵押实现在保余额25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