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马涛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8日
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面对日益逼近的“财政悬崖”,美联储几乎无计可施,传统与非传统的货币政策也快走到尽头。美联储除了推出新的资产购买计划,也即启动QE3,继续扩展资产负债表规模转移风险外,已经找不出其他办法,美国经济正在走向“悬崖”。
经过这几年的政策实践可以发现,货币政策在促使经济走出衰退方面作用甚微,但在防止危机不受控制的恶化上,必须要有其身影。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去杠杆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追加保证金要求,迫使人们狂热地清偿债务,增加流动性储备,更多的人选择持币观望,更多的资产被低价抛售。市场流动性的缺乏,反而提高了美元的购买力,这样变相加重了实际债务负担。随着危机的恶化,全球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创造流动性,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但是,这些举动收效甚微。由于银行出于对自身流动性的担忧,并且对同业间互不信任,它们宁愿持有全部的流动性资金也不愿将之贷出。美联储以及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发现,它们陷入了可怕的“流动性陷阱”。
随后,美联储建立了新的“流动性”工具,直接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使任何有低成本融资需求的人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美联储降低了惩罚性融资利率,应用定期拍卖工具,为了援助非银行机构和货币市场基金等那些无权通过美联储融资的机构,美联储设计出了“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定期证券借贷工具”、“商业票据融资工具”、“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等新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些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效,短期市场工具和国债之间的利差开始缩小,成功地为短期信用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危机逐渐被平息下来。
尽管得到了美联储的各种优惠贷款,银行业依然放贷动力不足,拒绝为那些急需资金周转的高风险借款人发放贷款,而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国债、公司债券等长期债券,从中赚取与市场零利率成本相比接近于3%-4%的无风险利差。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采用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先后推出了QE1、QE2及OT,介入金融系统,从银行手里购买10年期和30年期的长期国债,变相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随着政策措施的升级,中央银行开始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最后投资人。
防止危机蔓延和避免经济衰退毕竟是两码事。要想避免经济陷入衰退,必须鼓励增加投资和消费,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但是,面临金融危机造成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私人部门的行为目标转向负债最小化,危机后的主要选择是“去杠杆化”,降低资产负债比率。尽管政策环境宽松,但是市场主体仍然缺乏投资和消费的意愿,尤其不愿意举债度日,这与危机前是大不相同的。经过QE1、QE2、OT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不管是长期利率还是短期利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这样做的结果确实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但问题是货币需求却严重不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依然认为市场需求不旺,是因为流动性不足,从而采取更加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实,挽救经济衰退,不在于创造多少货币供给,而在于怎样拉动货币需求。
当前如果美国两党无法有效化解“财政悬崖”风险,美国可能面临越战以来最严重财政紧缩,进而导致经济在明年重返衰退,失业率可能攀升至9%的危险水平。针对还有几个月就要到来的“财政悬崖”,目前最有可能的做法是延长一些影响更大的税收减免和财政支出计划的期限,但是如果无法在年底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将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加快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不得不加紧做好推出QE3的准备。
在量化宽松的道路上,美联储已经很难停下脚步。通过这些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使用,尽管阻止了危机的蔓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美联储及各国中央银行史无前例的干预行动,在企业、银行等领域产生了极大的道德风险。很多政策超出了美联储的传统职能范畴,渗入到了财政政策的传统领域,它置换的一些高风险资产、面临亏损的风险,引发的损失最终将由纳税人承担。
一旦美国巨额债务出现危机,美元信用随之也会降低,人们会把美元兑换成黄金及其他保值资本,彻底取代美元的货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只能采用国家贷款的办法,将资金贷给政府,让政府去主持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但是私人部门已经不再信任美元,所以美元还是会很快地从流通领域消失。美国政府必须不断地分配更多政府订单,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美国开始慢慢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靠拢,美国经济也会成为美元的“奴隶”。(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员)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