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4日
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这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近日,在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办,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承办的“人口红利与社会经济发展国际研究会”上,专家就此分析观点不尽相同。有专家预计,2013年传统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也有经济学家分析,中国未来10—15年,经济增速可以保持7%左右,通过改革和潜在增长率的改变,或能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
“根据人口预测,我认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其实,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转折点目前已经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如是说。
“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情况下,仍可以挖掘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蔡昉认为,譬如政府在不断扩大公共教育投入规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推进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重点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主任何安瑞则表示,中国人口红利在中国几十年发展做出极大贡献,当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已经耗尽。
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费约翰认为,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预计2013年传统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加大,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就业产生新的紧张关系。
日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小川直宏则认为,日本人口红利自1983年开始消失,中国人口红利将从2014年开始消失。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世纪,经济学家对人口红利分析结果各不相同,中国的人口红利和扶养比不同,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国家有不同的人口红利时间段。
“中国现在是否处于人口红利末期还很难说,也可能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 小川直宏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一定会下降,但经济放缓并非“狼来了”,未来中国10年,中国经济保持7%左右,甚至低于7%。中国曾经利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繁荣,但如果未来中国更多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通过改革和潜在增长率的改变,肯定能带来新的改革红利,第二次人口红利还会再来。如果用实际劳动人口来估算,则人口红利将持续到2030年。
15年内,中国或保持7%左右增长速度
“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劳动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两亿多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就业。到目前为止,中国城镇失业率为4.6%。”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陈佳贵分析我国人口状况对就业的影响时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保持较高就业率仍有不少有利因素。
陈佳贵指出,从经济增长方面来看,但今后10—15年内,我国经济保持增长7%是可能的。第一,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7%增长,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高速工业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全面完成工业化进程还需10—15年时间。第二,我国正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011年,中国城镇化已经达51.4%,但当前中国城镇化还是一种不完全城镇化。很大一部分人被算为城市人口,但无城镇户籍。我国真正的城镇化还要10—15年时间。第三,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差距仍然很大。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但把区域差距缩小到一个合理水平,还需要10—15年。
从劳动供给来看,陈佳贵分析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1990年人口增长率从14.4%到2010年下降为4.8%。“十五”期间,劳动人口平均2394.8万人,“十一五”前四年,年均为207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321.8万人。
“经济增长和失业率呈负相关变动关系。有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一个百分点。”关于促进就业,陈佳贵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2010年第三产业在GDP总量中占44%,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只有34%,远低于发达国家。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小微型企业。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下降,经济增长持续减速,我们应防止经济下滑,今年上半年是7.8%增长。”中国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分析原因指出,我们要明白,政策退则经济减,从政策刺激变成了自主增长,刺激会带来繁荣,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好。外需减则速度减,我国从过度依靠外需转为扩大内需,今年外需增长为负。潜力降则速度减,经济从高速变为中速增长,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消费热潮,国内消费能承担经济7—8%的增长。更为有效的是加速城市化,扩大内需和消费,但提前城市化率的主体是农民工,如果他们仍游离于城市之外,就达不到扩大内需目的。
而蔡昉则从人口变化的最新趋势预计,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GDP的年平均潜在增长率将分别降至7.8%和6.3%。
GDP潜在增长率不应人为超越,但可改变
“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决定全求经济再平衡;长期形成的关于人口趋势判断支配人们的认识;混淆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经济现象;混淆增长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因素,应尝试从需求角度寻找经济增长点。”
蔡昉认为,目前已形成共识的是,近年来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1.4—1.5%水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绝对减少。即使分步的“单独二胎”(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政策也改变不了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的趋势。当劳动力出现短缺之后,潜在增长率将降低,预计“十二五”将保持7.2%,“十三五”将降至6.1%,人口变化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我们应避免错误的应对政策,潜在增长率由供给因素决定,需求只影响“增长缺口”,与潜在增长率混为一谈,容易导致人为创造“增长点”。
蔡昉指出,潜在增长率不应人为超越,如各种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及宏观经济手段,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产业结构偏离比较优势、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对低效率企业和行业保护,欲速则不达。
“但是潜在增长率可以改变,创造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条件,提高潜在增长率,在此基础上保持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 蔡昉表示,加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待于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对中国来说,有赖于一系列更深入的体制改革。例如,改革户籍制度和稳定劳动力供给,改革教育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实施。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