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4日
美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还是诉讼?随着美国国内颇有“滥诉”色彩的知识产权案件日益增多,随着美国对其他国家企业发起的知识产权争端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正日益浮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日前宣布将对24家企业生产的无线电子设备发起“337调查”,华为、中兴、三星、亚马逊等来自多个国家的知名企业均牵涉其中,让这个问题进一步凸显。
说起来,把华为、中兴等企业列为知识产权法规打击对象,确实不令人信服,因为这两家公司自从创建以来研发投入一直很高,近年连续数年跻身全世界赢得国际专利最多企业前三名行列。所谓“1G时代看着跑,2G时代跟着跑,3G时代齐步跑,4G时代领先跑”,正是海外通讯行业对华为、中兴等中国电讯设备企业的评价。
美国一次又一次地对中国企业发起这样那样的知识产权争端,究竟有几分真实凭据?许多中国和其他国家企业同意向美国企业支付巨额的所谓“专利使用费”,究竟是真的用了人家的专利还是承受不起天价诉讼费用、摸不清令人目眩的美国法律而不得不忍受对方赤裸裸的讹诈?
归根结底,美国的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过度苛刻以至于已经在很多方面失之荒谬,从而大大激励了企业的道德风险,激励他们利用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给竞争对手设置障碍,自己不从事创新,也不允许竞争对手从事创新而赢得自己的竞争优势。
全球最大无菌包装设备巨头利乐公司更是多年打着“专利”旗号实施捆绑销售等一系列滥用市场地位的垄断行为,令后起的企业无法打入利乐掌控的供应链,直到2007年才在新通过的《反垄断法》威慑下宣布废弃这些做法。中国通领科技集团的专利产品在美国市场遭遇竞争对手滥诉策略狙击,美国莱伏顿公司和帕西西姆公司六年来在美国轮番上阵,对通领集团发起了五场专利诉讼官司,希望依靠自己身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雄厚财力,用诉讼官司的巨额费用拖垮竞争对手。通领集团在美国取得了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莱伏顿、帕西西姆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诉讼全部胜诉的结果,是中国企业在中美知识产权纠纷中从美国法院手中赢得的第一份全胜的判决,但付出了六年时间和1300多万美元巨额费用,中国工人成千上万个工作日的血汗都赔着笑脸送到了外国律师事务所手里,而且至今仍无法彻底改变被动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创新和勤奋,而是挑起诉讼的活动能量。
美国知识产权法规走向何处?他们如何走上歧途,我们管不了,但可以汲取教训,防止陷入误区。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