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CRM受市场热捧 风险缓释尚待监管确认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6日

  中国版CDS——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试点业务一经推出,市场反应积极。但监管部门对于CRM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风险资本计提尚未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昨日在“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发展高端论坛”上表示,在企业信用工具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信用风险缓释成为必需,从银行角度来看,宏观审慎监管、逆周期监管以及资本缓冲等,也要求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缓释,以适应新的资本约束条件。

  根据交易商协会公布的数据,市场成员参与CRM试点业务的热情高涨。截至12月10日,共有11家交易商达成23笔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交易,名义本金合计19.9亿元人民币。标的债务类型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债券,合约期限涵盖了从36天到2.21年不等的各种期限长度。

  有效管理银行信用风险

  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内部,银行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截至2010年11月末,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存量共计71694.69亿元,债券市场的发展急需建立配套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

  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总裁水汝庆指出,商业银行需要主动、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解决持续健康发展中释放资本、节约资本的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信用风险配置。

  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涂宏表示,运用CRM的对冲功能,商业银行可以在合理的成本下,有效减少存量资产的信用风险,盘活存量资产,防范经营风险。

  “在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可以应用CRM,利用不同交易对手间风险权重或风险要素的差异,来降低资本要求,从而节约银行资本金。”他说。

  此外,涂宏还指出,CRM价格可以及时反映市场对各行业信用风险的评价,其走势也可以反映市场对整个信用环境的看法,因此商业银行可借助CRM市场的相关信息来监控某些行业或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并对其潜在危机提供早期预警。

  推动监管认可

  虽然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试点业务已经开展,但目前监管部门对于这一工具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风险资本计提尚未明确。

  银监会创新部主理黄直明确指出,“CRM的缓释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定价基础和定价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从证监会角度,目前证监会对证券期货机构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参与衍生品市场投资的限制十分严格,目前明确规定可参与的仅限于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以及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交易商协会一位人士认为,在CRM市场发展初期,应大力推动具有利率互换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参与,不过,目前证监会同样尚未明确参与CRM对风险资本的增加或扣除作用。

  此外,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作为仅次于商业银行的第二大类信用衍生品市场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对CRM市场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扩大市场参与者范围

  CRM试点业务推出后,扩大市场参与者范围,培育交易需求成为市场共识。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冯光华指出,应引入更多具有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的投资者,丰富投资者类型。

  “现在只有少数银行和中债公司参与,但其他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有大量资产错配和风险喜好差异,有动力有能力参与进来,以及非金融机构及高端投资个人也有需求。”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高峰表示。

  目前,场外金融产生品市场交易活跃的参与机构数量较少且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投资者风险偏好比较一致,缺少对冲基金等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

  交易商协会上述人士认为,这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买卖供需平衡,而投资者的同质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