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重庆农商行成功闯关 县域金融机构涌上市潮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重庆农商行的成功上市,对众多县域金融机构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有多达80855名自然人股东和176家法人股东的重庆农商行,将于本周四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农商行。受股权结构与风险管理水平等因素掣肘,此前农商行IPO(首次公开发行)障碍重重,而重庆农商行的成功闯关或将为后来者效仿。

  上市银行斩获2700亿元

  据香港投行业人士透露,已有两家位于中国中部的县域金融机构准备明年到港上市。而张家港、吴江、江阴和常熟四家农商行亦向监管部门提交A股IPO申请,挂牌刚满周年的广州农商行上市时间表也圈定在三年内。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重庆农商行公开发售只取得约3倍超额认购,是中资行在港上市超额认购倍数最少的一家。市场反应的平淡也许暗示着农商行批量上市未必现实,一面是其服务于“三农”前景与定位模糊,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也是农商行上市面临最大的考验。

  触发农商行上市潮

  “重庆农商行上市后,各地农商行在IPO路上也开始疾驰,甚至有与城商行争夺上市主力之势。”一位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重庆农商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农商行上市的热情持续升温。

  据悉,重庆农商行的资本金达70亿元,总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注册资本金居全国农商行之首,是重庆市资产规模最大、存款规模最大、服务网点最多的地方金融机构。因此,申请IPO上市甚有底气。据参与发行的知情人士透露,重庆农商行发行价格倾向于敲定在5.25港元,以发行21.86亿股计,IPO融资额约为114.74亿港元。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日程安排,该行最终价格公布时间为于12月15日,并于次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改制→增资扩股→上市”也是农商行必经的扩张之路,据香港投行业人士透露,已有两家位于中国中部的县域金融机构准备明年到港上市。除了重庆农商行,江苏省的张家港、吴江、江阴和常熟四家农商行也表示已向监管机构提交了IPO的申请。而众多信用社向城商行改制的步伐也在加速前进,刚挂牌满一年的广州农商行亦提出在3至5年内启动上市程序的规划。

  北京农商行董事长乔瑞也曾公开表示,今年底将完成50亿股增资扩股计划。若该项工作顺利完成,北京农商行将具备跨区域发展的条件,筹备上市也将陆续开展,毕竟增资扩股是众多银行上市前的必由路径。

  而农商行的上市潮亦引发了机构的兴趣。目前,很多保险企业及PE也竞相杀入农商行。中国太保继去年投资杭州银行之后,又投资13亿元认购上海农商行2亿股新股;泰康人寿8月份被曝出将入股即将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IFC(国际金融公司)投资四川两家村镇银行,总投资金额高达1600万元。“资质比较好的城商行已经完成了上市,而农商行市场还有待掘金。这也是很多资本竞相追逐农商行的原因。”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分析。

  股权结构、风控仍是最大障碍

  无论是城商行还是农商行,扎堆申请IPO的“资金饥渴症”都在近两年越演越烈。

  有银行分析人士指出,这与该类银行改制步伐提速、版图扩容有着直接关系。“农商行的资金饥渴反映了银行粗放型的盈利模式。”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银行分析员指出,农商行上市是大势所趋,随着农商行经营业绩的提升,做大蛋糕才能继续生存。他指出,农商行的盈利模式依然是靠赚取利差的资本消耗型,版图与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这类银行生存的主要途径。然而摆在农商行上市“蓝图”面前,却是重重障碍。

  消息指出,重庆农商行日前公开发售只取得约3倍超额认购,是中资行在港上市超额认购倍数最少的一家。分析人士认为,市场反应的平淡或暗示着农商行批量上市未必现实。

  国泰君安首席分析师伍永刚指出,农商行上市遇到的阻碍主要还是两个问题:一是改制的成败,二是风险管理。农商行一般是由农信社改制而来,制度的完善程度很重要。改制的进展程度和是否彻底是影响其上市的最大因素。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业人士指出,农商行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从国内银行对比看,农商行的风控能力无疑处于比较低的档次,投资者不得不对其资产质量表示担忧。以重庆农商行为例,今年上半年不良资产率为2.99%,而特别关注类贷款比率为13.6%。这两项指标高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1 .01%和2.41%。此外,截至2009年底,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27%,低于大部分上市银行水平。

  交银国际银行业分析师李珊珊则认为农商行的股权结构才是摆在其上市途上的最大“拦路虎”。“农商行的股权分散,结构复杂。即使能够符合规定顺利上市,但股东之间理念与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农商行的发展隐忧。”李珊珊还表示,对于农商行定位的“模糊”也可能是市场对该类银行投资价值的疑虑。

  上市后战略或与定位相悖?

  定位于服务三农、却积极谋求“上市”,农商行上市对于支农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农商行概念跟农行有些类似,因有一半的业务在县域故称农商,但近年来农商行的县域规模逐渐下降,城区增长反倒更快。”李珊珊表示,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土农商行的概念模糊。此前农行在港上市时市场反应热烈,证明香港资本市场对中国农村县域金融概念颇为认同。这也是重庆农商行选择香港上市的原因之一。然而从重庆农商行的上市反应看,市场对于农商行的定位认同度并不高。

  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学者对记者表示,成功上市意味着农商行将走向商业化、市场化。但在纯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农商行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取足够多的利润将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一种“义务”。“从利润角度考虑,将信贷资金投向非农领域将是更好的选择。”该人士担心,上市后的农商行在“逐利”的目标驱使下将驶离“三农”阵地。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