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中集集团试水B转H开先河 模式复制尚存难点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0日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5日,停牌近一个月的中集集团公告,拟将已经发行的B股转换上市地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及挂牌交易。如果该方案成行,中集集团将成为首家A+B转A+H上市公司,更将拉开成为B股改革大幕的前奏。是否所有的B股公司都可以采取B股转H股的模式?B股是否还有投资价值?决策层下一步会怎么走?中国经济网将为投资者梳理思路。

中集集团
 


    中集集团来源:资料图片


    中集试水“B转H”为市场给出新思路

    8月15日,中集集团发布公告,拟将已经发行的B股转换上市地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及挂牌交易。

    中集集团此次转股创下了国内资本A+B股转A+H股的先例,这次一直悬而未决的B股出路将有望破冰。

    公司方案称,原持有B股股份的投资者可选择行使现金选择权,或选择B股转H股继续持有。行使现金选择权的中集B股股东,可就其有效申报的每一股中集B股股份,在现金选择权实施日,获得由现金选择权提供方支付的现金,具体价格按照公司B股股票停牌前一日(2012年7月13日)收盘价9.36港元/股的基础上溢价5%,确定为9.83港元/股。

    投资者也可选择继续持有,但股票上市地变更为香港联交所,股票性质由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变更为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

    中集集团认为,“B股转H股”在战略及战术上较适合中集集团。首先,其B股股价和估值较低,而同类公司在香港的估值比公司B股更高,若实施转股对现有B股投资者更为有利。其次,B股投资者在投资风格上接近香港投资者,且使用同种货币单位,若能转为H股其后续投资亦能平稳过渡。

    对其他已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而言,若此次中集集团成功实现“B转H”,B股改革的全新模式或将从此展开,不仅是对解决B股历史问题的有益尝试,而且也在对投资者利益充分保护的前提下,为该类上市公司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可能。    

    “B转H”隐现市场分歧 引发资金套利冲动

    “B股转H股”的破冰之举出炉后,中集集团A、B股股价出现两极分化——A股跌停,B股则上涨3.31%。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公司中期业绩预减及补跌因素之外,亦反映出股东对“B股转H股”方案的微妙态度。

    8月15日,中集B早盘成交异常活跃,高开低走之后一路震荡上行,全天上涨3.31%,收报9.67港元,全天成交7581万港元,是前一交易日的8倍。而中集集团A股则低开低走,收盘封死跌停板,成交额高达3.81亿元,是前一交易日的7.2倍。

    市场人士表示,中集集团停牌期间深证成指跌幅近8%,且复牌当日机械板块亦普遍下挫,其大幅下跌存在补跌因素。此外,公司在停牌期间发布业绩预减公告,预计上半年业绩下降55%-75%,其不利影响也在复牌首日集中体现。

    不过一位投行人士表示,由于B股流动性较差,中集集团A股与B股股价价差较大,以15日B股收盘价计算,A股的溢价幅度仍有约50%。另一方面,大部分A+H股的A股和H股的价差相对较小。8月15日,恒生AH股溢价指数报收104.78点,上涨0.20点,显示A股股价整体较H股仅溢价4.78%。“在中集集团A、H股价格逐步对接的预期之下,意味着B股价格应向A股靠拢。”前述人士说,从市场表现看,A股选择了以下跌方式来缩小A、B股的价差,其后续表现值得关注。

    B转H引发市场资金对于B股套利机会的预期,中信浙江首席投顾钱向劲认为,中集集团B股股价和估值较低,而同类公司在香港的估值比公司B股更高,若实施转股对现有B股投资者更为有利,因此B股市场给予积极反应,全日中集B上涨逾3%,给B股市场带来丰富的想象,致使深成B指表现较好。

    纯B股公司难以复制 尚存可商榷之处

    对其他已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而言,若中集集团成功实现“B转H”,B股改革的全新模式或将从此展开,不仅是对解决B股历史问题的有益尝试,而且也在对投资者利益充分保护的前提下,为该类上市公司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可能。

    剖析中集集团B股转H股的方案,其得以转换的一大关键是符合香港联交所“介绍上市”的模式。根据香港联交所的规则,介绍上市不发行新股,即不进行融资,其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寻求上市的证券已在另一交易所上市;二是分拆上市;三是换股上市。此外,申请人必须符合多项指标,包括须具备不少于3个财政年度的营业记录,香港联交所认为适合上市的发行人及业务,上市时证券预期市值至少为2亿港元,预期证券上市时公众持有的股份市值须至少为5000万港元,公众股份须占发行人已发行股本至少25%,公众股东须至少为300人等。

    “很多纯B股公司的财务指标无法达到介绍上市的标准,B股转H股全面复制并不可行。”国浩律师集团(上海)事务所律师张维表示,对于部分“A+B”的绩优公司而言,中集集团B股转H股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即使符合B股转H股的条件,是否转换全凭公司自身意愿和战略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论及中集集团开拓B股新模式还为时尚早。其他纯B股公司是否能复制中集集团的模式还存在太多疑问。“中集集团有着这样较为优质的背景,不论是当地政府、监管层,还是投行等中介机构都将大力推进公司的改革。而一些股价已跌破或逼近面值的规模较小的纯B股公司,是否获得外界如此之大的支持?”上述业内人士提出质疑。

    监管层改革思路渐成形 B股穷途获新生?

    对于中集集团宣布拟将B股转换上市地、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及挂牌交易,分析人士表示,中集B如果顺利转板,将成为监管层解决B股市场出路的范例之一,也为B股改革拉开大幕。

    对于B股公司未来的出路,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直接退市与转板将成为B股公司发展的出路。优秀的B股公司可以选择转到A股或港股上市,但是转板港股的可能性会更大。

    董登新表示,转港股可以避免转A股的高门槛,如果港交所开辟先河,就会有更多优秀的B股公司向港股转板,但是也不排除B股公司通过回购、注销流通股之后申请重新回到A股上市,而相对较差的B股公司则将面临直接退市的境况。

    民族证券策略分析师陈伟指出,如果B股公司先退市,然后这些股份重新转换成A股,在A股上重新获得新生。此外,还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允许B股公司通过回购,或者是置换成A股,这样投资者就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因此少数B股有可能成为某些勇敢投资者的游戏。不过,即便投资者选择投资B股,也要选择那些业绩比较优良的B股,这些公司一旦转为A股,收益是相对可观的。

    背景知识:尴尬的B股市场

    在2001年之前,B股实际上仅是投资者投资A股的一个参照,直至2001年2月19日,监管层开始允许境内居民个人投资B股。

    而就在境内个人投资者热情尚未退却时,这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B股市场也已经开始逐渐失去了融资功能。2000年10月,ST雷伊B(200168.SZ)成为最后一家B股上市公司;2004年7月,已更名为ST大路B(200160.SZ)的原帝贤B成为最后一家B股再融资公司。

    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B股上市公司共有108家,有86家为A+B股的公司,1家刚刚在H股上市的伊泰B股(900948.SH),另有21家则为纯B股上市公司。

    自2004年以来,纯B股上市公司仍合计分红逾53亿元,若包括当时还未在H股上市的伊泰B股,这一数字更是达120亿元。其中如杭汽轮B(200771.SZ)、深基地B(200053.SZ)、瓦轴B(200706.SZ)及锦旅B股(900929.SH)等在8年来均进行了8次分红。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