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改变债市割裂格局重要举措的上市商业银行重返交易所债市试点终于落地。12月6日,交通银行在上交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完成3笔、数量均为1万手的国债、公司债和分离债交易,招商银行和深发展银行也通过深交所集中竞价系统分别进行了企业债和国债的交易。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上市银行重返交易所债市,标志着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统一互联迈出重要一步,债市整体效率有望提升。
推进债市统一
1997年6月,为防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保障金融业稳定运行,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从事债券交易被叫停。而此后,根据债券市场发展的自身要求以及政府机构的改革,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并且存在多头监管。
目前,除国债由财政部发行、央票由央行发行外,企业债由发改委核准发行与监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由央行授权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与管理,公司债与可转债则由证监会审批发行并监管。
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2010年10月,证监会、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允许上市商业银行试点期间在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从事国债、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品种的现券交易,以及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品种交易。
交易商协会一位人士坦言,成熟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的格局符合债券市场的发展规律。,但我国两个市场的割裂局面使得投资者不能自由投资于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场内场外的互联互通远未完成。
流动性改善
从规模上来看,我国资金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银行的进入将使交易所债市大大扩容,从而改善目前流动性缺乏的状况。
从投资者结构来看,渤海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徐华认为:“试点的启动为交易所债市引入了配置型投资者,将改变现有的交易型投资者占主导的投资者结构。”
据了解,目前交易所债市的投资主体主要为基金、证券公司、保险以及个人,商业银行的进入将扩大投资主体,扩宽投资者结构,增加交易所资金量。
另外,商业银行的参与也将改善交易所债市的定价能力。
一家国有大行人士指出,试点将驱动跨市场品种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溢价缩小,有利于支持部分跨市场国债、企业债品种收益率下行。
债券市场在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方面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次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分析人士认为,改变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债市的割裂局面,有助于打破债市发展的瓶颈,从而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航母开进池塘”
不过,商业银行重返交易所债市迈出标志性一步的同时,未来进一步的互通互联也面对不少挑战。如不少人士将试点形容为“航母开进池塘”,用以说明交易所债市规模较小,难容银行这艘大船。
“整体来看,相对于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的量比较小,流动性也较差,短期内银行进入的积极性不高。目前交易所收益率稍高,可能会吸引一部分资金,但未来两个市场的利差会逐渐拉平。”中信证券 一位人士指出。
而徐华认为,由于经济环比见底回升,通胀风险加大,以及央行加息引发的市场持续加息预期,债市基本面、政策面利空,试点初期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市新增资金规模有限,从而对跨市场品种的正面影响也比较有限。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31日,银行间债券托管量18.75万亿元,交易所债券托管量仅0.27万亿元,两个市场实力相差悬殊。
市场人士测算,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最大投资者,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债券托管规模为12.16万亿元,估计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券托管规模大约8万亿~10万亿元,是目前交易所债市规模的30倍以上。
“简单从数字对比,当前交易所债市无法消化上市银行在债券投资方面的需求。”中信证券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