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6日
6月份,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月度增量还创了历史新高,当月新增522.62亿元;而7月份,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却下降174.39亿元。从暴涨500多亿元到暴跌170多亿元,每逢季末和季初,存款数字总要坐起这种令人心跳的“过山车”。
存款季节性变化已成常态
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公布了7月的金融数据: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5734.80亿元,比上月末减少174.39亿元,创今年存款单月下降最多的纪录;货币信贷运行呈现“存款大量减少,增速继续上升”的特点。
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存款余额为8068.40亿元,比上月末减少127.64亿元,同比少减8.64亿元。个人存款大量减少,储蓄存款流失成为主因。据了解,储蓄存款余额为7987.19亿元,比上月末减少108.60亿元,同比少减17.86亿元。据分析,受暑期假日经济持续升温影响,我省不少居民选择出省、出境旅行,集中用款趋势明显。此外,银行存款考核时点后一个月存款大量减少属季节性变化,已成为常态。
实际上,“季初存款搬家,季末存款冲高”这样的情况已多次发生:今年3月,全省金融机构外币各项存款新增501.25亿元,4月份,存款就下降112.97亿元……每到季初季末,各家银行的存款数额变化之大让人咋舌。
其实,银监会早在2009年就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银行取消对存贷款时点指标的考核,重视存贷款增长的持续性和平稳性。今年6月,银监会又下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的通知,再次重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对其分支机构设置考评指标时,不能设立时点性规模考评指标。
“规定”、“通知”均有,为何存款还会巨幅波动,这不得不引人思考。
银行经营和转型面临挑战
存款数字“跌宕起伏”的背后,是各家银行的拉存款“暗战”。从储蓄搬家,再到理财产品大战,一些商业银行为揽储不惜手段。有的在月末、季末违规高息揽存,有的则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吸收存款,造成存款在不同时间段大幅波动。
“以前客户经理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贷款客户上,现在是大部分精力放在拉存款上。”对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存款“暗战”,省城一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如此描述。
“商业银行做市场量、市场份额的意识依旧很强烈。”不过,除了市场份额外,对上市银行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把报表做得更漂亮。一位银行业分析师指出,季末是上市银行发布财务报表的时点,必须努力让数据更漂亮,让监管指标达标。
考核时点一过,不管是理财产品转化的存款,还是各种方法虚增的存款,都将在完成各自的使命后悄然“归位”,这或许正是银行业存款屡屡在季末季初大起大落的真相。
对银行而言,存款决定贷款,贷存比就像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随着揽储压力加大,这把剑亦有随时掉落的风险。“近来一些银行贷款放不出去,除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外,存款增长乏力也是重要原因,很多股份制银行贷存比已接近红线。”一位业内人士称。
如“存款荒”不解,贷存比限制亦不放松,银行业信贷投放将受到约束,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变得有心无力。然而,揽储难的背后,更值得银行业从业者反思的是,这一变化对银行经营和转型带来的挑战。
本报记者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