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老家在银行工作的亲戚给笔者打来电话,问能不能帮她揽点存款,说完不成任务她不仅没有奖金,还要待岗。言谈间,亲戚的心情极为迫切。
25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称,现在许多大型银行的客户经理着火般地四处乱窜拉存款,开出的回扣条件颇为“丧权辱国”。譬如,在12月31日这天,1亿元的“过路钱”放在银行户头上,对方可以拿到20万元-30万元的返点佣金。但即使条件这么优厚,存款还是很难拉,多数员工完不成揽储的任务。
揽储大战,正在银行间如火如荼地展开。
储蓄是银行生存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存款,就无法放贷,就没有利润。所以,各银行特别关注存款数量,采取各种办法千方百计拉存款。但在银行基层人员四处找钱的时候,从三季度以来,储蓄却在上演大搬家。央行数据显示,在加息的背景下,10月居民储蓄存款反而锐减7003亿元,刷新单月降幅历史纪录。如此大规模的储蓄搬家,在历史上确属罕见。
面对不断创出新高的CPI,走进“负利率时代”的国人不再甘心让个人资产在银行“缩水”。加息后2.5%的基准利率相比10月CPI4.4%的涨幅,负利率已让市民有了“钱放什么地方都好,就是不能放银行”的想法。
存款合算,不用动员储户也会存钱;存钱不合算,再揽也是事倍功半。储蓄大搬家,是资金的自我价值选择,是对银行(和企业)低成本使用资金的否定,是对消耗居民财富的金融政策投反对票。
中国为什么保持低利率政策?主要的理由是为了实现经济扩张,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后遗症”。低成本资金促使中国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其代价是单位货币购买力相对下降,中国国民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保持低利率政策实际上还有一条不太好说的理由:照顾银行利益。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本次回收流动性,央行采用数量型政策比较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采用货币型政策比较少。专家学者多次呼吁的“不对称加息”,犹如石沉大海,见不到一点涟漪。央行很清楚:如果存贷款同步加息,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经营困难,可能造成银行呆坏账比例加大;如果采取不对称性加息(存款加息幅度大于贷款加息幅度),等于从银行身上割肉,央行怎么下得去手呢!所以,央行期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既能快速收缩流动性,又不触动原有利益格局,妙啊!
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只要负利率的状态不改变,储蓄就犹如装在四处带眼的塑料袋的水———不从这里流出,就从那里流出,挡都挡不住。
所以,解决流动性泛滥的根本之举还是加息———资金使用成本上升了,储蓄不用“揽”,自己就跑到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