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县域银行资金“逃离”折射出的企业问题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8日

    当前,欠发达地区县域银行资金流动出现新动向,即不断“逃离”县域市场,从农村产业领域流出,呈现出向大中城市、大项目、大企业注入的趋向;这种流动趋向造成了农村信贷资金“贫血”,加剧了县域小微实体企业资金短缺,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这种现象应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

  县域银行资金“逃离”特点和原因

  当前县域银行资金“逃离”的特点:一是从县域农村市场向大中城市“私奔”。县域银行资金通过系统资金往来或其他渠道向大中城市“倒流”,加剧了县域企业资金供求短缺局面。二是从小微实体企业向大中型企业“投怀送抱”。承载大量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县域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正在减弱;县域银行资金不断“倒流”大中城市,实质是从小微企业血管里“抽走”资金输入城市大型国有垄断企业“肌体”。三是从“三农”领域向非农产业“暗送秋波”。当前县域银行投放农林牧渔等涉农贷款呈逐年减少趋势,支行银行呈单一趋势,农村信用社承担了90以上信贷支农重任;县域银行资金从农业领域不断流向非农产业领域。四是从分散小额信贷领域向大额信贷领域“撒欢”。当前县域银行除少量贷款给中小微企业外,多数投向大型房地产企业、政府平台贷款及其他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贷款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县域银行贷款“垒大户”现象有所抬头。五是从传统信贷经营领域向新兴高回报产业领域“集结”。县域银行投向新兴技术产业、房地产以及政府引导的产业项目信贷资金占去了绝大部分资金。传统农业信贷项目、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逐渐落幕。

  县域银行资金“逃离”原因:其一,县域小微企业经营现状“惨淡”,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诱使银行资金“独辟溪径”。县域市场缺乏大型信贷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接近空白,原有大型商业企业如供销社、百货公司等基本改制、改体;乡镇企业也已破产倒闭,现仅剩下小微工商企业(户)、农业贷款户。这种“惨淡”企业现状:难以形成有效信贷需要,无法消化县域银行资金;分散的小额信贷也使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失去信贷兴趣,不得已把资金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其二,县域小微企业及“三农”产业项目家底“薄弱”,缺乏有效信贷抵押物,催促银行资金“忍痛割爱”。县域小微企业如工商户、农业贷款企业(户)散布在县域市场各个角落;而且经营流动性强,信贷管理难度大。同时,经营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加之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极易造成还贷信用风险,银行惧贷、慎贷,宁愿资金被抽走,也不愿冒信贷损失风险。其三,县域银行经营过分商业色彩,诱发资金“嫌贫爱富”。由于县域商业银行把防范信贷风险和追求利润当着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对自身承担社会责任束之高阁;加之县域市场缺乏效益好、风险小、还款有保障的信贷项目,商业银行不得不将资金投向大城市、大企业项目。其四,商业银行信贷考核机制严厉,县域银行手脚被缚,逼迫资金“离乡背井”。银行监管部门制定的贷款新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上严格的问责、追责制度,在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也绑住了县域银行经营手脚;为规避信贷失误惩罚,对贷款持谨慎态度,丧失了开拓信贷市场主动权,缺乏信贷投放的灵活性、积极性,使县域银行信贷业务裹足不前;迫使资金流入大城市、大企业。其五,地方政府对银行经营缺乏约束和激励措施,加速资金“暗渡陈仓”。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县域银行信贷投放具有一定引导作用;但国有商业银行垂直管理体系及经营目标与地方政府存在很多矛盾:地方政府不能盲目行政干预银行信贷决策,无法对县域银行信贷形成有效约束力;同时,县级政府在激励银行信贷投放上缺少有效措施,无法引导县域银行信贷投放,使资金流入大城市、大企业。

  县域银行资金“逃离”折射出的问题

  第一,凸现县域银行经营体系的“致命缺陷”。商业银行经营本性是追求经营“去风险化”和利润最大化,无法斩断县域资金“逃离”的“暗流”。可见,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资金短缺矛盾,靠现有县域银行体系的制度安排仍显脆弱无力。必须打破现有僵化的县域银行体系,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还应有专门的县域政策银行制度安排。

  第二,凸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不可调和”。现实表明,县域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与商业化经营的矛盾难以调和,指望县域商业银行解决县域小微企业资金短缺矛盾只能是句空话;县域银行资金“逃离”已使县域经济发展陷入尴尬地境。对此,国家除对县域银行体系进行全面“手术”之外,更应实施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提高商业银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凸现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博弈行为”加剧。从国家宏观大局出发,银行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流动,实现银行资金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但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拉大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剧社会“马态效应”,尤其迟滞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此,引导银行站在全局高度,统筹信贷规划,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杠杆撬动作用尤为重要。

  第四,凸现银行经营目标与国家政策引导之间“摩擦加大”。县域银行资金“逃离”,对中国经济转型带来不利影响:一是信贷高投放和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大型垄断企业遭遇市场冷落和政策调整,就会导经营萎缩,使银行资金牵连遭殃。二是大型垄断企业获得大量信贷资金倒逼银行管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为牟取高额回报,会走高息放贷等不务正业老路,使资金脱实向虚,加剧社会经济“泡沫化”。对此,各级政府不可等闲视之,要引导银行加大县域经济信贷投放力度,熨平地区间经济发展“裂缝”。

  第五,凸现加快社会金融改革的“紧迫性”。当前县域银行体系极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农发行体现“农业发展性”不够,经营“商业”倾向突出;国有商业银行如农行转轨后,全面收缩农村网点,“三农”贷款投放极少;邮政银行网点遍布农村,但信贷尚未有所作为,几乎成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而小额贷款公司、民营银行、民间借贷等金融服务机构尚处萌芽状态;唯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成了“三农”信贷的主力军,但一些政策业务使农信社和农商行身陷困境、苦不堪言。可见,加快重构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县域银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活力显得尤为紧迫。

  县域银行资金“招安”的现实选择

分享:

来源:半月谈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