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财新网 作者:张宇哲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8日
【财新网】(记者 张宇哲)继证监会警示中小企业私募债违约风险之后,针对银行间市场投资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近日在银行间债市第一期投资人风险防范与管理培训班上亦再次警示债市信用风险。
时文朝强调,从目前宏观经济波动、债市的发展、发行人日趋多样化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包括信用风险较大的低评级企业,不可避免会出现个别企业可能违约的个体信用风险。
“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市场必有风险,但市场成员尚未树立谁投资、谁负责的市场化意识,在市场化机制下,投资人要有风险识别、判断、计量,以及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他表示。
时文朝指出,市场成员对于市场风险存在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市场无风险,或市场有风险但有政府隐性担保,地方政府考虑到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一定会采取措施防止违约出现,为发行人提供必须的“安全阀”等,但是否能变成现实,有待观察,也存在障碍,因为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企业债务,但有可能通过市场化方式债务重组。
时文朝强调,近期一些风险事件已经向市场发出了风险警示信号,投资者应理性看待信用风险的客观存在,提高风险管理及市场运作能力。
时文朝亦告诉财新记者,债市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管理者原来的职能从引导市场成员创新为主,正转向市场的各种管理,比如,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的关系、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等。
市场风险意识钝化
中国信用债券市场近年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中国公司信用债券市场已排名世界第三(659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32613亿美元)、日本(9441亿美元)。在成熟的债券市场,发行人发生违约并不鲜见,根据标普的统计在2007-2011五年间,,美国发生400起违约,日本发生8起违约,而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至今尚未发生一起违约。
长期以来,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从未发生过实质性违约事件,特别是今年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地方政府为海龙短融提供了“兜底”服务,江西省新余市地方政府亦为江西赛维提供“兜底”服务,这让市场存在侥幸心理,对于“市场无风险”、“风险有兜底”的扭曲认识普遍存在。中信证券《2012年下半年信用产品投资策略报告》亦显示,在山东海龙事件之后,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关注明显钝化。如果经济增长持续处于低位,地方政府支持的能力和意愿可能会逐渐弱化。
时文朝表示,中国债券市场至今无违约,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在债券市场发展初期,主要是信用等级高的大企业有机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信用风险并不明显;二是监管较严,准入门槛较高;三是投资人风险偏好低;四是经济形势整体较好;五是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足。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有更多低评级的企业进入市场,信用风险问题也会越来越明显。
投资者风险自担
时文朝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施行注册制,与审批制或核准制相比,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投资者自担风险”。在注册制下,协会不对企业的风险做实质性判断,而是看企业信息披露是否完备,投资人应根据披露的信息对企业的风险作出独立判断,并自行承担风险。
时文朝同时强调,信用风险事件甚至违约事件的出现,短期可能会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讲对建立市场化的定价估值体系,完善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充实评级违约率数据库均有积极意义,也是对现有机构、制度规范和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自我校验,有利于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2012年上半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3.53万亿元,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1.4万亿元,占比39.7%。存量上,2012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23 万亿元,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总额5.8万亿元,占比25.2%。在公司信用类债券中,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即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是主力军,2012年上半年,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占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的70.4%;截至2012年6月底,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存量占公司信用类债券存量的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