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城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
||||||||||||
□记者 征跟东 于雷 文/图 赣南苏区,土地革命时期间中共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奠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新中国在此预演,举世闻名的长征也从此出发;这里还走出了数十万红军以及134位开国将军…… 7月底,值《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之际,本报记者参与“全国晚报都市报‘走转改’赣南苏区行”活动,足踏这片红色热土,感受赣南老表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以及在振兴发展中面临的特殊困难,见证赣南人民在中央特殊扶持政策出台后感铭党恩、聚力振兴的伟大豪情。 血色赣州, 苏区人民牺牲巨大 比激动更震憾是感动,比红色更浓烈是血色,比贡献更巨大的是牺牲。赣南人民对革命的巨大贡献以及跟党走的信念,让每一个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动容。 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时仅有3600多人,1933年秋中央红军发展到了12.7万余人,基本力量大部分属赣南籍。赣南240万苏区人口中,参军“扩红”的有33万余人,支前参战的有60万余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就占总数的65%。 从这里走出的中年、青年,甚至是少年,绝大多数再也没有回到这片有亲人相守相望的土地。在赣州,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万余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以上赣州籍烈士倒下! 兴国是著名的将军县,这里走出了肖华、陈奇涵等56位开国将军。而在将星闪烁之间,我们更为这里为国捐躯烈士肃然起敬。在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烈士名廊里,23179名烈士的名字,被深深地刻进了黑色的大理石中,金笔勾勒,成为人们永远的追忆。而更多的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默默组成了令人震憾的数字——苏区时期,兴国23万人口中,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牺牲5万多人,为全国各县烈士数之首。 在毛主席提写的“模范兴国”的背后,有无数的动人故事。高兴乡邱会培一家12口“全家革命,满门忠烈”、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红军遗孀池煜华苦等丈夫70多年,成为活着的“望夫石”…… 除了青壮年纷纷投身革命,在物质上,苏区人民也倾其所有支持红军。赣南人民先后认购苏维埃政府发行的两次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368万余元,占公债发行总数的76%。中央红军长征前短短的5个月,赣南苏区人民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捐献稻谷84万担、草鞋20万双、军费150万元等等。 红军长征后,这里再次经历史无前例的浩劫。蒋军实行残酷的报复性屠杀和前所未有的抢掠焚烧,仅兴国、瑞金等8个县,被杀害的干部群众就达3.6万余人。烧毁房屋6.9万间,抢走稻谷9.4万担、耕牛1.1万头、农具12.5万件……许多村庄变为瓦砾废墟,成了“血洗村”、“无人村”。 土色赣州, 烈士村满眼土坯房 赣南苏区建立已80多年,但战争的巨大创伤却至今未愈。赣南的经济、民生一直滞后。 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村民小组,17棵“烈士信念树”的故事感染着每一个走近它的人。70多年前,17位青年参加红军前,在后山载下17棵表达必胜信念的松树。然而,相约革命胜利后一同回家的勇士们,却一个也没有回来…… 7月27日,记者沿着泥泞的土路,来到了这个著名的红色村庄。然而,更让人唏嘘的是,烈士的后人们,至今仍住在残破的土坯房里。 这些土坯房,墙体斑驳裂纹横生,檐角和楼梯摇摇欲坠,有的已经墙塌顶陷无法居住。屋内鸡犬同住阴暗闷热,天井和后院遍布青苔和杂草,只有门前鲜红的党旗和“光荣烈属”的门牌,给这片灰的空间带来一抺亮色。 借着土屋木窗透进的微弱光线,住在华屋小组45号、78岁的华崇祁老人拿出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烈士华钦材正是老人的父亲。1930年,22岁的华钦材参加革命。1934年,时任黄沙区宣传部长的他在瑞金牺牲时,年仅26岁。隔壁76岁的胡冬娣老人,是烈士华质彬的儿媳。她和儿孙三代,共住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小土房里,厨房设在与邻居共用的厅堂,摆着一张简陋的餐桌,阁楼里堆满了柴火。除此之外,家里只有几件精陋的桌椅农具。 红和穷,是华屋的代名词。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仅43户家庭的华屋,全部参加了革命。现在,119户人家有42户是烈属,却有103家住在土坯房;11户低保、16户低保边缘户、32户贫困户,其他人家也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有的烈属土屋已有200多年,早已摇摇欲坠,听来揪心。 灰色赣州, 经济落后制约民生 行走赣南,道路两边是连绵的大山,山脚田野纵横果林密布,好一幅醉人的田园风光。然而,其间低矮破旧的灰色民居,时刻让人感受到老区经济的落后。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土地总面积3.49万平方公里、将近江西四分之一的赣州,人均耕地仅0.72亩。土地资源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上的特殊劣势,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目前,赣州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3%,人均财政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7.8%,按新的贫困县标准2300元,赣州有215.5万人在平均线以下。 经济上并不鲜亮的灰色数字,也制约了民生问题的改善,像华屋村一样的土坯房,截止去年底,在赣州仍有69.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0.6%。 而在上犹县和崇义县,许多库区群众连这样的土坯房也没有。1953年国家建设上犹江电厂,许多农民的家园被永远淹没在水面下。他们失去了土地和山林,在库区水面上搭建水棚居住;他们以船为家,清贫困苦,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至今,仍有4988名群众过着这样的“水上漂”生活。 多彩赣州, 国家战略带来希望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所面临的困难,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奉命前来调研,他感慨万端:“苏区人民把最后一粒粮、最后一分钱,甚至最后一块棺材板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他们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现在确实存在特殊的困难,需要特殊的支持”,杜鹰说,“要用8年的时间还80年的账,确保苏区人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今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赣南这片红色老区迎来了最重要的发展机遇。老表说,这是中央给我们开“政策小灶”。 “三年左右让69.5万农户告别土坯房”,“明年底前全面实现‘水上漂’农户的搬迁安置”,“‘十二五’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政策以及资金上的扶持,加快了赣南地区解决民生问题进度,让赣南人民欢欣鼓舞。 除了红色旅游,赣州丰富自然资源优势,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助力多彩赣州跨越发展。森林覆盖率达76%,是赣江和东江源头,有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自然保护区29个,享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美誉;黑钨和离子型中重稀土储量均居全国第一,是中国钨业发祥地、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主产区;世界种植面积最大,全国第一的脐橙主产区,是闻名的脐橙之乡…… 在赣州,我们还看到了新时期苏区干部贴近群众的“本色”。“村前木桥笃笃霉,唔好过河跌倒人。‘三送’一来修新桥,全村群众挺开心。”在兴国县埠头乡村垓上村、当年红五军团十三师的长征出发地,村民用这样的山歌,表达对“三送”工作的认可。 2010年底,面对“后发展、欠发达”的市情,赣州选派两万多名干部,深入到3751个村(社区)积极开展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为百姓解决了众多实际困难,也当地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有国家的扶持、有自身的不懈努力,相信曾经作出巨大牺牲的赣州人民,一定能走出一条多彩的跨越式道路,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