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3日
就在各地正为医保省内统筹而努力时,革命老区江西已经率先而为。
8月1日,“泛珠三角区域部分省及省会城市社会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合作试点”在南昌启动。据悉,一旦试点成功,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城市将陆续加入,“3省6市医保卡实现互刷,预计惠及人数达1亿多”。
粤赣此番合作为全国首例,被舆论誉为打响国内医保跨省联网结算“第一枪”。
对此,接受本报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两省试点跨省医保实际效果尚需观察,医改问题除需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外,“核心依然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不完全试点
改革被众声叫好。
建军节当日,在红色土地南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仪式,是为开启“泛珠三角区域部分省及省会城市社会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合作试点”。
“首批共有430份异地就医卡将于近期寄往广州”,在活动现场,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人士称,此次参与泛珠异地结算的南昌市定点医疗机构共有15家,广州市定点医疗机构共有44家。
试点是现实需求倒逼的结果。
据江西省南昌市医保处副处长龚厚玲介绍,该市每年发生的异地就医有上万人次,主要包括常驻外地与异地安置人员、转诊转院人员以及出差、探亲等人员,“试点成功之后,陆续将有泛珠三角区域的定点城市加入,预计受益人数将达1亿多人”。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参保的人员都能享受到“异地医保即时结算”的便利。
根据安排,此次试点主要是针对在广州异地安置的南昌市级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参保人员到异地出差探亲看病的,并不纳入此次即时结算,另外参加了南昌市城镇居民医保的暂时还未开通此业务”。
“试点不是针对所有参保对象,背后重要原因还是统筹的问题”,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期评估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姚岚指出,在省内统筹尚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实现跨省医保是任重道远。
事实上,粤赣此次试点只是泛珠三角3省6市之间合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资料显示,去年6月,南昌与广州、福州、长沙、南宁、成都等6个省会城市及湖南、海南、云南3个省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有《泛珠三角区域部分省及省会城市社会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为实现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供经验。
卫生体制改革是关键
按照上述协议,泛珠三角区域1亿多参保人员,将能在3省6市异地就医时免去个人垫付费用的负担。
“这一步是迟早要来的,异地就医是大势所趋,工作做得越早,才会做得越好,”姚岚认为上述区域间合作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常态,这有利于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异地就医早已被提升到法律层面。
2011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就明确要求要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怎么试点都可以,但实际效果需要观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医疗保险研究所所长吕国营认为,粤赣此番试点的意义暂不应过度拔高,“由于医疗资源区域间不平衡,异地就医会产生有很多实际问题,主要是报销比例和医保标准地区间差异导致的。”
吕国营对本报记者称,社会各界把“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原因归咎于财政投入不足,“实际上,提高财政投入使用效率比增加财政投入显得更重要”。
他认为,国内医疗领域的改革核心在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医疗市场声誉机制,加之适度监管”,可考虑将国有医院从卫生行政部门划归国资委管理,由其进行存量改革,实行“管办分离”。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实行增量改革。
不过,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姚岚看来,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统筹层次,“各个省至少先实现省级统筹,首先减少省内就医带来的异地就医费用。在这以后,就需要完善省际参保地和就医地的结算机制,最后实现全国统一”。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