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担保行业:几家欢乐几家愁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刘江波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2日

◆核心提示

担保行业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下,部分地方一些担保公司陆续出现“歇业”。担保公司强弱分化逐步明显,一些担保公司的态度开始更加谨慎,几家欢乐几家愁成为当下担保行业的真实写照。

□ 本报记者 刘江波

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中小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巨大,在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融资难,原因有很多,比如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较低、信用等级不高以及缺乏有效的抵押等,而关键是担保难。专业化担保有利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省城某大型本土民营担保企业的负责人李经理告诉记者。

不可否认,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担保公司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处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担保公司自身往往缺乏相应的“担保”,其地位有时不免尴尬。同时,风险和收益的严重不匹配成为很多担保公司最为头疼的问题。

“因为担保公司的保费通常为每年2%—3%,但是如果一个项目出了问题,那么可能一年就全部白做了,有时可能会让个别企业两三年的收入都搭进去。”曾经从事担保行业8年之久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担保行业在风险收益匹配度方面并不协调,其中存在的风险真让人‘睡不好觉’。”

陈先生告诉记者,在经营方面,担保公司业务的连续性较差。很多企业规模小的时候,找到担保公司也可以说是“非常不情愿”,一旦企业经营形势转好之后,就会与担保公司“保持距离”。因此担保公司往往需要不断开发新客户以及不断变更客户,而由此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则是始终存在。

转型,逼不得已的选择

“我们现在基本不做担保了,公司已经基本停止,正在转型。在银行的准入门槛方面,更加青睐国有的担保公司,对民营的担保公司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在记者连续拨打了几家担保公司的电话以后,省城一家民营担保公司的工作人员张鹏(化名)坦然回答了公司现在的处境。

为什么要转型?在张鹏看来,个别担保公司的“出事”造成了一种很不好的效应,容易导致银行及企业对民营担保公司认可度不够,觉得民营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差,如果没有银行的支持,担保公司的发展如同无源之水,对于中小型的担保公司更为明显。

记者了解到,张鹏所在公司已经成立近四年的时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的业务量开始锐减。因为公司的主要业务依赖于房地产行业,在国家实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后,公司不得不面临转型。而与此同时,在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一些公司的还款能力下降,经营风险上升,导致担保公司的代偿压力增加。而张鹏所在公司出现的情况显然不是个案。

“银行、担保公司认的还是固定抵押物,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资产,房地产行业作为我们主要的业务来源也就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有抵押。而从房地产行业转到其他实体经济企业,难度有些大。”张鹏说道,“此外,对于很多民营担保企业而言,单纯从事担保业务,利润本身就很低,但承担的风险却很高。”

“风险”是担保公司始终绕不过去的话题。张鹏坦言,很多担保公司不可能单纯地做担保业务,担保业务仅能算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的业务则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以此来提高综合收益,而这往往导致有的公司发展出现问题。对于民营担保公司而言,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业务创新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存策略

“在转型完成后,公司将成为类似于银行的外包机构,专门提供服务,而自身承担的风险基本相当于零。”张鹏说。

强弱分化逐步加剧

“现在申请担保的企业很多,上半年我们实际审批通过的占40%,还有大量的企业希望通过担保获得贷款。其中,之前很多得到担保贷款的公司现在已经初具规模。”采访中,省城一家国有担保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担保公司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与民营担保公司相比,国有担保公司在很多方面拥有优势。两者对于风险收益的关注度存在差别,项目来源的质量也不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国有担保公司可以有很大的挑选项目的空间;同时,国有担保公司也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在资金收益上看得相对淡一些。

记者了解到,与许多国家大多为政策性担保机构不同,我国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居多,且发展并不平衡。对于担保行业而言,规模越小的民营担保公司,面临的生存竞争愈加激烈,而强弱之间的分化也在逐步加剧。与此同时,谨慎求稳的心态也成为担保公司普遍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而如何与银行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也成为受访者集中关注的话题。

“随着担保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出现部分担保企业出局并不意外。下一步,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会趋向于更加谨慎,同时在反担保措施上也会持续加强,这样心里会踏实些。”一位受访者表示,“此外,担保公司在与银行的博弈中,地位并不对等,银行处于强势的地位,银行与担保公司之间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这其实并不合理。”

分享: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