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上市国有银行的融资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股份制银行的募资方案已暂告一段落,困扰中资银行业近两年的再融资终于渐进尾声。
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尽管银行高管们一遍遍向公众解释融资对市场影响甚微、未来无再融资计划……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依靠外部集资实现规模扩张的发展途径已然引起业界的担忧和质疑。
“转型、转型”,无数次地从监管层、银行家、学界口中吐出,转型已成为悬在中国银行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要么转型、要么淘汰”。
寻求资本节约之路
警醒源于金融危机之后中资银行业的此轮扩张:依靠两年17.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中资银行业迎来利润的强劲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平均净利润增幅44%,金融业利润占据了上市公司半壁江山。
依赖存贷利差模式的高增长带来的是高资本消耗。自2009年下半年起,无论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几无例外地步入再融资大潮。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的银行再融资造成的市场阴霾至今不散:这不仅仅造成了市场压力,业界对银行业粗放型、扩张性的经营方式产生了根本质疑。
“监管标准和规则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成本、扩展约束、盈利空间等。”银监会权威人士近日指出。银行家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寻求资本节约型的经营模式、走发展效益和质量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多家银行的共同选择。
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
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银行而言,走综合化经营道路成为大行共同的选择。
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均已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控制集团,国内、国际业务双向突破,基金、保险、信托多项业务开花。
截至目前,境内已有8家银行投资设立了基金管理公司,5家银行成功入股保险公司,7家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2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
“国内银行业目前还能享有制度红利,无法完全放弃规模追求。”一位大行中层人士认为,相比之下,综合化经营是占用资金较少且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最好方式。
一个细节也证实银行拿牌照并非“玩玩而已”:“从股权结构上看,大银行都倾向于以独资形式设立非银行公司或者持有最大股份比例,除非监管法规限制。目前国内这些综合经营的案例,还没有商业银行主动要求占小股的情况。”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告诉本报记者,较高的持股比例说明银行并不想赚“快钱”或者浅尝辄止,而是有长远的战略考虑。
中小银行:差异化经营
而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做出特色、寻求差异化经营成为必然的选择。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股份制银行在践行“转型之路”。
招商银行 提出了“二次转型”策略。“招行二次转型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保证盈利可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低资本消耗、较低成本和风险,以及较高的目标收益率。”招行行长马蔚华如是表示。民生银行则在实现自己的“二次腾飞”,提出定位于“民营企业银行、小微企业银行、高端客户银行”的目标。
“国际资本监管新标准将提升小企业贷款的相对收益。”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表示,“如果小企业信贷风险权重进行调整,小企业信贷无疑是占用资本少且收益高的优质信贷。”
不过,差异化经营并非一日之功。在利率管制、规模占优的当下,转变规模偏好知易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