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许志平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2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6月8日和7月6日,人民银行两次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在经济金融领域激起的利率市场化涟漪,仍在荡漾。
两次不对称降息,引发了社会舆论对货币政策走向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热议,人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央行的政策意图十分明确,一是促使商业银行增强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二是刺激社会信贷需求,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稳定经济增长。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央行的政策意味着什么?从理论上分析,央行的举措无疑让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和未来,他们理应为此欢呼。
大企业贷款利差收窄
有利于中小企业
息差收入一直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平均占80%左右。
虽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快盈利模式转型,开展多元化经营,增加非利差收入,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主营收入仍然要依赖存贷款利差,尤其是对公业务。
然而,随着利率改革不断深入和金融脱媒趋势扩大,银行经理们在忍受大企业“议价优势”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大企业贷款利差越来越窄的现实。
据报道,央行不对称降息之后,广州等地一些大型企业纷纷要求银行给出更低的贷款利率。不仅是贷款,在企业存款方面,有的企业开始实行“存款利率招标”,哪家银行报价高就存哪家。
与大企业形成对比的是,中小企业对利率调整的反应稍显迟钝,要求利率下浮的呼声较弱。相对于大型企业的议价弱势,银行对中小企业转为强势。由于风险和成本较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20%左右,有的甚至上浮50%甚至更高。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在能得到贷款是首要的,价格倒是其次的。”一位财经学者这样说。
一方面是大企业贷款越来越窄的息差空间;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贷款上浮20%至50%甚至更高的定价优势。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中小企业信贷收益的“洼地效应”愈发凸显。
大型企业与银行博弈的结果,是银行信贷资源逐渐从息差收益率低的大客户撤出来,转而投向利差空间大的中小企业或新兴科技企业。这就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信贷结构调整倒逼机制。
“下一步银行要更多地开发中小企业贷款客户,提升定价能力。”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说。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的,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还不能期望银行贷款一窝蜂转向中小企业。不过有机构统计,从央行第二次降息一周后,北京中小企业经营贷款的交易量环比增长15%左右,贷款额多集中在20万~80万元,还款期限在5~10年左右。
银行竞争强化
将使中小企业受益
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无疑让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其中,中小企业客户和零售业务将成为银行争夺的重要阵地之一。
尽管大型银行在大企业、大项目的争夺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向纵深推进,他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
实际上,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督促下,大型银行正在不断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据统计,仅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三家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2011年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额就达到9000多亿元,增幅平均达到40%左右。
“他们一进来,往往抢走我们的优质客户。”一家城商行高管对媒体说,大型银行到异地开展中小微业务时惯用的做法,是凭借资金优势将该地区优质企业发展为自己客户。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日前表示,利率市场化将给中小银行带来严峻考验,中小银行通过体制机制和产品业务创新,形成的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化经营优势,将受到价格竞争的直接冲击,经营转型步伐将更为艰难。他呼吁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政策保护期。
闫冰竹表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北京银行今年将多管齐下,加强小微金融服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节能环保及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
“中小银行在支持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社区信息优势、本土人文优势和决策链相对较短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经营。”邯郸银行行长郑志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竞争表示充满信心。
不过,他也坦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未来围绕着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领域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长期以来,通过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和新兴科技企业来培育利润增长点,一直是中小银行奉行的“蓝海战略”。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将使他们感觉到“蓝海”正一天天变成“红海”。
在银行之间的“鹬蚌相争”中,中小企业是否听到了“利好”的消息?
发挥市场作用
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观察不对称降息以来的市场反应,以及央行近几年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观点和政策,我们可以领悟到,央行“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包含了更深一层的政策意图,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服务实体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早在2003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谈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重大意义时指出,考虑到解决新增就业的最主要贡献来自于城镇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利率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贷款或其他渠道的融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这项重要任务的推进。”
为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近几年,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从大局出发,制定了本机构或本行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办法和规定。
这些政策和措施,意图从外部推动商业银行把信贷投向转向中小企业,缓解其贷款难。然而,在资金价格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这些立足道德层面或行政角度发出的号召或要求,很难从内部激发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动力。因为商业银行不是政策性银行,不能不计算向中小企业投放贷款的风险成本和利益回报。
“在大企业贷款有2~3个百分点稳定利差的情况下,没有哪家银行真正愿意向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全面转型。”郑志瑛说。
2011年6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把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视同零售贷款纳入资本充足率计算,对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等。
对照央行今年两次不对称降息,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银监会意图通过适当放宽监管和考核尺度,激励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央行则意图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价值,吸引信贷资源转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如果说,银监会的措施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可以喻之为“有形之手”的话,那么,央行的做法就具有较强的市场色彩,可以喻之为“无形之手”。这两只手合力托起的,应该是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希望。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贵,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上是不切实际的,还需要财政和其他领域政策的配套和跟进。正如周小川行长今年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阐述的那样: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好处在于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不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些各不相同的具体问题。
记者在截稿时收到的一则新闻也许是巧合,却耐人寻味:
7月25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小企业融资指数上升8.9点,显示企业融资难有所缓解。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