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李光磊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1日
“养老金入市”可真是“老话题”了,从2000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后相关讨论就开始了,其后,每当股市大跌之时,总会拿出来“冷饭热炒”一下。不过这次“热炒”除了市场低迷之外,更大的由头是来自多位学者参与的一份研究报告,其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激辩过后还是回到“养老金入市”这个老问题上。
论战十多年之后,地方养老金入市方才迈出第一步。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广东基本养老资金1000亿元。而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为何地方养老金至今才走出“投石问路”的一步呢?
地方政府或拖缓“入市”进程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社保基金资产达8689亿元,11年来年均收益率为8.4%,比同期通胀率高出约6个百分点。其中,过去9年的股票投资年化收益率为18.61%,比其他基金平均收益率高出10个百分点。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1年我国地方政府养老金累计结存约1.9万亿元,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收益率约2%,剔除通胀因素后则处于大幅缩水状态。
换句话说,目前讨论“养老金入市”主要指的是地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问题,但这些资产的投资运营又是地方政府重要利益所在。“短期内,地方的养老金入市实现的可能性很小。”有业内人士表示,因为目前地方财政资金不宽松,地方养老金是财政的第二支柱,也是当地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即便是允许地方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相关投资管理是以中央为主体,还是以地方为主体?现有的社会保障统筹集中在地方,统一收归中央既有现实难度,还会影响地方积极性,相关投资管理主体的确定也是不容易解决的。”上述人士进一步分析称。
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杨俊认为,为了配合个人账户制度调整和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提高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统筹层次,建立统一的、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基金投资管理主体。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则明确表示反对,“这必将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一旦利益格局形成,以后中央政府就不可能收回来了。”
“羊入虎口”论调或延误“入市”步伐
很多人说到“养老金入市”就如同“谈虎色变”,主要是担心一旦投资不慎,“保命钱”将被无情的股市巨浪“吞噬”。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养老金入市”并不是等同于“全部买股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今年“两会”期间就表示,其中有45%左右的养老金用于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回报类的投资品,投资股票的比例约为30%,而且必须是有长期价值的投资。他认为,“入市”实际上是“投资运营”的意思。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投资股票的比例过高,潜在风险较大。对此,有业内人士则表示,即便将来有一部分养老金能够投资于股票市场,过程也不会一蹴而就。股票市场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大型资金在进入的过程中,只会采取逐步“试水”的办法。“比如社保基金当初宣布可以购买股票时,其比例控制得较低,如2003年末,其资产配置中仅有5%的股票,此后才逐渐提升到15%,直至目前的可投资上限30%。”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顶层设计才是“入市”重要助推力
无论是养老金缺口弥补还是养老金保值增值,都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谁都不想遭遇“人还在,钱没了”的困境,因此,养老金管理应该着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事实上,当前老龄化、养老基金缺口这些问题本身已形成了倒逼机制,那就是要解决我国社保体系的制度障碍问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表示,正如缺口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也需要国家顶层设计、法治建设、机构战略和居民教育四个条件,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她进一步表示,要制定《养老基金投资条例》,明确养老储蓄延期征税政策、养老基金投资范围、资产组合原则。此外,建立起投资机构的资质、考核和退出、投资收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管理费和谈判、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监督管制等一系列机制。
而从资本市场来讲,也应该以健康良性的运行机制来“拥抱”地方养老金。上海证券分析师认为,一是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养老金投资对稳定性的偏好,使得资本市场的成熟和稳定成为养老金入市的先决条件;二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大发展,债券配置是养老金投资的资产组合配置基础。三是强化个人账户功能,由于个人账户的个别属性,个人账户资产能够承受相对较高的波动风险,可以相对较多地配置于风险和收益均较高的股票等其它资产市场。通过引入递延税款制度和个人自主投资制度,可以极大地增强个人账户功能,从而为拓展养老金投资多元化奠定基础。
也有分析认为,要不断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市场透明度,强化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严厉杜绝内幕交易。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才会逐渐成熟,投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果如此,养老金入市的步伐才能加快。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