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三农经济 >> 正文内容

“一账两簿”给村集体资产上把“锁”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6日

■编者按: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关乎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管理和使用村集体资产牵动每一名农民的心。然而,底数不清、管理混乱、处置不规范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直接诱因。如何给农村集体资产“上锁”,会昌县从去年6月以来,在全县各村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资产登记”制度,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纳入集中管理范围,建立一本资产、资源的“明白账”。7月23日,记者就此到会昌调查采访。

“一账两簿”

给村集体资产上把“锁”

日前,在会昌县243个村委会,大到村集体林地,小到装订机,所有村集体财产都“一账两薄”记录在册。这是该县利用“农村集体资产登记簿”制度,为防范“村‘两委’换届,村资产换主”而进行的一项预防举措。

自去年6月村“两委”换届以来,会昌县针对部分村集体资产、资源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处置不当等问题,在全县各村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资产登记”制度,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纳入集中管理范围,建立了一本资产、资源的“明白账”,有效地维护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较好地从源头上防治了基层腐败行为的发生。

“流水管家”更迭

村集体资产“跑冒滴漏”

村里到底有多少家产?这个答案,村民都想知道,但包括村干部在内,没有一个人能具体回答。随着村“两委”换届换人,村集体资产“管家”变了,“家底”也模糊了。有些村干部还抓住村集体资产“自登自管”的漏洞,故意隐匿部分资产,从中牟利。

此外,一些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常年闲置或被个人低价承包,到期不能收回或被个人非法长期侵占挪用,严重影响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有的村集体资源发包所得的承包费等收入不入账,资金在账外循环,导致诸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引发村民频繁上访。在会昌县纪委已查处的多起村资产流失案件中,有多起案件是因为村干部将隐匿的集体资产占为己有或优亲厚友。

会昌县纪委有关人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制度缺陷上,虽说集体资产是大家的,但分散的家庭经营,使大多数村民对集体的事不了解,也就不关心;而关心集体资产的村民,又苦于手中没有对集体资产的监督权。

“一账两簿”管理

村集体资产“备份登记”

把糊涂账变成明白账,这是实现村集体资产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

为此,会昌县纪委联合县农粮局统一印制《会昌县农村集体资产登记簿》,下发到全县所有村,并组织全县乡镇经管站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对登记范围、工作要求进行详细讲解,明确了集体资产登记的程序、范围和内容。该县首先对全县村集体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调查,在做到应登尽登之后,又在各村进行张榜公示,再逐项清点入账。所有村集体资产入账时都采取“一账两簿”的形式登记,正本由村委会保管,副本由乡经管站保管。正、副本一年一对账、一年一审核,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

2011年12月8日,永隆乡案背村集体资产第一次公示。很快,村民发现益寮村小学面积比实际上少了200多平方米。经过实地勘测后,该校面积由原来账本上的1100余平方米改为1300余平方米。

目前,全县共登记村集体资产5377项,总资产价值3127.79万元,共计核销各类资产37.11万元,基本实现了账实相符。

“阳光平台”操作

村集体资产“颗粒归仓”

为了盘活村集体资产,会昌县还制定了集体资产评估、经营、承包、租赁、出让、责任追究等六项制度,规定村集体固定资产、资源需要发生交易或处置时,必须由村委会提出方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并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统一组织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能直接处置超过标准的固定资产和资源。对不按程序处置集体资产的,及时督促纠正。

目前,该县各乡镇都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规范招标,减少了集体资产的流失,阻止了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的发生。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就有35宗村集体资产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为村集体增加了经济收入110多万元,交易合同签订率达100%。

村集体资产处置公开化后,村干部在集体资产处置上所担当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有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过去,一个村好比一个家,村干部是家长,处置家当时,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和“拍板权”;现在,一个村好比一家现代企业,全体村民都是董事,同时还是监事,在集体资产处置问题上,村干部和集体资产交易监管中心,要在村民的监督下去组织和执行。“让群众参与决策,乡(镇)有关部门监督,一切都摆在明处,干群之间明明白白。”会昌县廉政办主任许伶说。(肖良 许海斌 记者彭雪英 实习生周路平)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