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冯海宁:限购是否放松 南京市自己说了不算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5日

    南京市此举,被舆论解读为是对国家“限购令”的变相松动。为此,南京市住建委23日晚间回应称,限购松动是误读,将严格执行国务院调控政策。相关负责人解释,南京只对3000多名引进人才放开限购,这些人才数量有限,不会对限购令的执行产生大的影响。但笔者以为,限购政策松动不是误读,而是事实。

    一方面,即使只对引进人才放开限购,也说明限购已经松动。另一方面,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30条新政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南京是在鼓励住房消费,即以“引进人才”的名义为楼市“松绑”。虽然为吸引人才而出台的政策符合国家规定,但却触及楼市政策“红线”,那么,该以人才规定为准还是以楼市规定为准,就值得追问了。
 

冯海宁:限购是否放松,南京市自己说了不算


    现在的问题是,尽管只对3000多人放开限购,但对市场预期的影响远远超过政策本身,会给很多人传递一种信号,尽管温家宝总理表态“绝不能让房价反弹”,尽管两部门最近以紧急通知的方式要求,不得擅自调整放松要求,已放松的,要立即纠正。但南京仍敢以“引进人才”的名义打“擦边球”。

    众所周知,2010年4月17日实施的“新国十条”被誉为“史上最严”调控政策。所谓“最严”,主要体现在限购与限贷。降准、降息之后,限贷政策事实上已经松动;个别地方松动限购之后,也被紧急叫停。可以说,除了限购政策外,其他政策都不同程度被放松。现在,南京也变相松动了宏观政策最后的“红线”。

    可以预言,如果南京放松限购不及时被叫停,会有很多城市效仿这一做法。因为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人才引进计划,房地产政策向来是吸引人才的“奶酪”,如杭州就有“人才专项用房”计划。尽管每个地方拿房地产政策当诱饵被质疑伤害社会公平,但是,过去舆论质疑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以人才名义救楼市的事实。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住房市场走势偏离调控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宏观政策微调导致的预期调整与市场恐慌引起的,而不是宏观政策微调实际发生作用导致的。这一回价格上涨的变化给下半年调控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笔者基本同意这一说法。南京为人才放松限购,很可能引发更大的市场恐慌。

    因此,对于南京为引进人才放开限购这一做法,以及南京住建部门的回应,房地产主管部门作为“行政裁判”应该及时进行认定,如果违规应要求南京立即纠正。因为,“舆论裁判”认定限购令放松,南京市并不认可。唯有国家主管部门才能纠正南京这一做法,才能避免类似“擦边球”在其他地方再“弹”起来。

    而且,有关部门还有必要对国家政策中的限购内容进行细化,防止地方打“擦边球”,也避免人才政策和楼市政策“打架”。此外,地方微调过的政策还有公积金、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也需要国家政策划出明确“红线”。即便是支持首次购房,也要有尺度。有关方面要意识到,地方政府频繁打“擦边球”的原因是政策“红线”不明确,有太多漏洞可钻。

    住建部日前表示,已经按照国务院要求,对地方微调行为进行调研,如果确有地方出台或变相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会予以纠正,加强地方问责。南京市究竟是等着被问责,还是主动纠正限购政策,是该好好想一想了。

分享: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