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圈钱饥渴症:18家公司上市不到一年“急吼吼”再融资

来源:理财周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6日

    编者按:18家上市不足一年便抛出再融资预案的公司中,有14家目前股价已跌破增发发行价。2012年上半年,在64家公司逾1400亿元的再融资大潮中,有4家公司显得尤为急迫,分别是华昌达宁波建工兄弟科技科大智能。它们上市不到一年就急于重组,再度向资本市场伸手。其中间隔时间最短的是华昌达和宁波建工,二者离上市不到7个月,就急急抛出增发预案。科大智能和兄弟科技发布增发预案时间离上市日分别为11个月和12个月。

  圈钱饥渴症:18家公司上市不到一年急吼吼再融资

  “次新股忙于定向增发一般是在上市之前就有了并购重组的打算,只是如果没有上市,就不具备与重组方谈判的筹码。”深圳某券商投行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创业板次新股增急入大军

  4家公司再融资并不是因为IPO募集资金不足,华昌达、宁波建工、兄弟科技和科大智能在IPO时均实现了超募,分别超募1.16亿元、1.63亿元、2.86亿元、2.36亿元,其中超募率最高的是科大智能,超募率高达175%。

  其实,不少公司都表现出对再融资的渴望。据理财周报统计,自2009年7月发行重组以来,共有18家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就抛出再融资预案,共预计募资270亿元,已经实施的有10家。其中,时间间隔最短的是上海电气,2008年12月5日上市后,仅4个月就发布增发预案,拟募资22.2亿元。

  在上述18家公司中,有4家属于IPO募资规模本来就庞大的主板公司,分别是唐山港、宁波建工、中国重工和上海电气,另有4家创业板公司,11家中小板公司。在这些公司中,再融资规模最大的是中国重工,预计募资174.38亿元,超过7个月前IPO募资净额近40亿元。

  尤其是进入2011年6月份,发布定向增发预案的“次新股”家数明显增多,共有8家次新股加入队伍,占据次新股再融资总量的近一半。18家抛出增发预案的次新股中,有4家是创业板公司,也都是去年6月以后举起定增大旗。

  上述投行人士解释:“创业板、中小板公司有不少在上市前迫切需要重组来提升规模,上市后股份价值上升,也就有了谈判的资本,降低了收购成本,所以就马上推进。”

  上市成功加重重组谈判砝码

  18家上市不足一年便抛出再融资预案的公司中,11家属于定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这些公司大多在上市之前就决定要走并购重组的道路。

  “如果连(上市的)批文都没有拿到,人家根本不会搭理我们,我们此次重组的被重组方市政集团本身也是资质很不错的公司。”宁波建工的董秘李长春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今年3月7日,宁波建工公布定向增发预案,这时才上市不到7个月。

  在电话里,李长春回忆道, 从2010年12月27日将上市材料上报给证监会,到去年7月26日拿到批文,经历了7个月时间。在这段跑批文的日子里,李长春就考虑过一定要通过兼并重组把公司做大做强,也就这个想法跟董事长徐文卫进行了交流。“不仅是市政集团,当时也考虑过其他对象。”他说。

  不过,想法归想法,当时忙于IPO的李长春,没有心情和底气去跟别人谈。2011年8月16日上市后,李长春想,既然走到了资本市场上,就要利用好资本市场,所以他再次向徐文卫提起兼并重组的想法。

  经过多番考虑,董事长徐文卫将标的锁定在市政集团身上,试探了对方的意愿后,于2011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正面接触。

  谈判的过程并不像信息披露的那样简单,要从自己当老大变成给别人当老二,市政集团的领导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市政集团跟李长春说“你们先停牌我们再谈”。

  2011年12月19日,宁波建工停牌,当天下午4点,李长春致电其IPO项目的保荐机构中投证券。“当时中投证券都蒙了,他们给我们提议过股权激励,也提议过重组,看了很多同行业的公司,就是没看市政集团,而且他们也没想到我们那么快就要推进重组。”李长春说。

  情况紧急,而原来负责宁波建工IPO的签字保代李光增已在另外一个项目上,所以中投安排了当时IPO项目组的另外两名成员来负责宁波建工增发项目。

  投行出身的李长春在增发预案发布后接到不少投行朋友的电话,“他们都问我,怎么刚一上市也不过个好年就又干上了,我说形势紧迫,光靠自己的项目队伍不可能做大,必须马上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李长春回忆。

  无独有偶。上市不到7个月就发布定增预案的华昌达也早就在上市前就有了强强联合的想法。“上市之前就有意向,不过对象还不明确,上市后资本实力和知名度得到提升,再谈重组更容易。”

  除了定增谋重组,剩余7个次新股增发募集资金用于生产项目。上述投行人士提醒理财周报记者:“这类次新股一般是募资不足,而且上市前就用自有资金投入项目,上市后用募集资金置换,资金消耗很快,所以有强烈的再融资需求。”

  以2009年10月21日上市的圣农发展为例,其IPO实际募集7.6亿元,比预计募资规模还少9000万元,而且“子弹”很快被打光,到2010年7月17日就只剩下2238万元的结余,因此于2010年11月10日抛出增发预案。

  圣农发展并非孤例。再融资投生产的次新股中,大东南差募0.66亿元,首发募资上市5个月后就全部耗完。海陆重工上市5天就用完募资的近3/4;北新路桥差募1.12亿元,川润股份仅超募0.3亿元,超募率仅为15.8%。

  七成次新股跌破增发价

  截至2012年7月10日,18家急于再融资的公司中,有14家目前股价已经跌破增发发行价,其中有4家尚未实施。倒挂最严重的是川润股份,增发价比目前股价高13.21元,其次是顺网科技,增发价比股价高61%,目前顺网科技资产重组已停止实施。

  宁波建工以6.72元/股的价格发行2739万股,向市政集团股东购买其持有的99.96%的股份。6月10日,宁波建工收盘于6.46元/股,低于增发价0.26元,市政集团股东账面浮亏794万元

  “如果股价一直躺在6.72元以下,我是有压力的,”宁波建工董秘李长春说,“市政集团也承担着来自股东的压力,不过他们很能理解我们,毕竟二级市场不是公司能决定的,也不会一直这样下去。”

  六个月59公司1295亿增发1.5倍于IPO,国信失手

  今年上半年,39家券商承销1294.95亿元,中信建投、华泰联合、中信证券前三

  今年的增发市场比IPO市场火热,而各投行在激烈竞争着。

  上半年,共有59家公司完成增发,共募集1294.95亿元,是同期IPO的1.5倍。而这块1294.95亿元的增发蛋糕则由39家券商分摊。

  投行在增发领域的格局悄然已变。从项目数量排名来看,去年的前三已不见了踪影,已经被其他券商取而代之。

  去年,国信证券、西南证券海通证券各完成14单增发项目,排在前三。而今年上半年,西南证券仅完成3单,而国信和海通甚至仅完成1单,被甩在队尾。

  今年上半年,中信建投和华泰联合各5单,并列第一,其次是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各4单,并列第二。

  从承销规模来看,中信证券的承销规模达到115亿元,仅次于中信建投的194.78亿元。招商证券3单项目承销规模70.34亿元,超过华泰联合与广发证券。

  “今年上半年的增发项目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去年二级市场的低迷表现所致,许多上市公司股价一路下行,给定增发价带来不少困难,项目压力也比较大”,某位深圳券商投行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国信专注IPO失手增发,西南欲下半年逆转

  今年的增发规模并没有像IPO那样大幅减少。

  理财周报投行实验室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59家公司完成增发,募集资金合计1294.95亿元,是同期IPO融资额的1.75倍,平均每家公司21.95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完成增发的公司不及去年同期多,但平均融资规模高于去年同期。去年上半年有90家公司完成增发,融资总额1589.57亿元,平均每家公司17.66亿元。

  在激烈竞争中,投行在这块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在再融资市场抢尽风头的国信证券、西南证券、海通证券纷纷遭遇滑铁卢。

  国信证券今年在IPO市场独占鳌头,很是风光,但在增发业务领域的滑落,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今年上半年,国信仅承做兴民钢圈一个定增项目,以每股12.99元发行4720万股,募集资金只有6.13亿元。而在去年同期,国信证券承做了5家公司的增发项目,承销总规模达到81.8亿元,去年全年则完成14家公司增发,承销规模达到280.66亿元。

  一位接近国信的人士告诉记者,国信的增发项目去年虽然做得不少,但每单的规模其实并不大,基本都在10亿元以下。

  的确,国信证券去年上半年的5单项目,除恒逸石化广汇能源募集资金达到42.34亿、21.4亿外,国信证券承销的其余三家规模都在10亿元以下。而且,国信于去年下半年承销的8单项目中,有7家公司的募集资金都在10亿元左右,规模确实偏小。

  同时,前述接近国信证券的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国信上半年的增发项目骤减,有可能是其专注IPO业务的缘故,由于增发的审批进度不确定,下半年国信的情况还难以预估。今年前6个月,平安投行人员变动,多年来一直紧跟平安证券身后的国信证券终于分享了其下降份额,以发行17单IPO勇夺首位。

  国信增发不行,还可以靠IPO填补。但西南证券,作为上市券商,今年以来,IPO发行项目颗粒无收,增发项目也急剧下滑,西南证券的投行业绩如何保证?

  去年西南证券以14单增发项目,234.06亿元的承销规模,仅次于国信证券。

  西南证券今年上半年承做发行3单增发项目,承销规模42.66亿元,同比去年承销7单募集到的88.47亿元,规模缩水达到107.3%,不及去年全年的五分之一。

  项目数量的下滑导致西南今年的规模骤减,不过,其每单的募资金额还保持稳定。西南证券承销的亚盛集团康得新晶源电子等3单增发项目平均募资14.22亿,每单规模都超过10亿元。

  对于业绩急速下行的现状,西南证券一位内部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今年二级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公司增发遇到很大压力,但增发有个小周期,预计下半年西南的增发量可能会得到一定的释放。

  华泰联合华丽转身,广发去年项目得到释放

  上半年,华泰联合实现了从乌鸦到凤凰的转变,是蹿升最快的。去年,华泰联合完成5单增发项目,承销规模142.51亿元,仅抢得3.68%市场份额,排在第12名。

  而今年前6个月,华泰联合就承做发行了5单增发项目,承销规模52.45亿元,蹿升到了第2名。在去年上半年,它只承销了穗恒运(000531.SZ)1单项目,规模只有11.81亿元,今年的募资同比上涨344%。

  不过,华泰联合在扩大项目数的同时,每单的发行规模却良萎不齐。

  汉缆股份蓝色光标、ST广钢等三单的规模分别只有1.92亿、3.26亿、1.86亿,合计起来还不到去年单只60%的金额。同时,冀东水泥安源股份的规模却实现19.15亿、26.25亿。

  华泰联合的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今年比较重视增发项目,指标上有所要求,目前有二十几个团队在操作。数据统计看,华泰的项目放量是从去年后6个月开始,当时共承销4单,今年上半年延续着放量的趋势。

  此外,今年上半年广发证券在增发市场也实现了爆发,在于去年上报项目于今年成功发行。

  今年上半年,广发承销4单增发项目总计规模64.19亿元,同比去年2单募资13.96亿元,不仅数量上超出一倍,金额也扩张了360%。

  广发的规模扩张,主要在于其两单项目。歌尔声学募集资金23.81亿,金发科技也达到31.58亿,光这两项目的任何1单,都超过去年同期的总规模。此外,广发承销的超华科技利欧股份规模偏小,分别实现6.1亿、2.7亿。

  据一位接近广发的券商人士透露,今年广发的攀升,主要还是依靠去年上报的增发项目在今年得到释放。记者询问广发内部人士有关下半年增发项目的准备情况,对方回答因上报审批流程复杂而不能预估下半年的情况。

  156公司增发募集3615亿,88%在主板20%在制造业,309家在排长队

  3615.28亿。这是去年7月到今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156家上市公司完成的增发规模。

  1294.95亿。这是今年上半年59家上市公司完成的再融资规模,它的规模是同期IPO的1.5倍。增发,已是个不可小觑的市场。

  这个市场还将不断发热,300多家上市公司还在等候,它们已经提出增发预案或等待证监会审核或等待发行。

  只是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提出再融资方案的上市公司中倒挂者比比皆是,再融资前景变得更不确定。

  我们把时间定在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这一年,对这一年已完成增发(包括定向、公开、资产重组)的公司进行了分析,从上市公司、投行、机构相关方等层面去发现增发市场以及投行市场的变化。

  3615亿规模,沪深主板占88%,制造业占20%

  这个市场一直在不断发酵,再融资规模发展极其迅速。

  从1998年以来,再融资规模占比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除2002和2007年IPO高峰期外,其它年份再融资比例均大于44%,2009年创业板开设后,再融资比例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总量扩张明显,规模迅速扩张。

  2006年是再融资市场重要的分水岭。2006年重启再融资后,再融资条件放宽,再融资规模在2006年和2007年出现井喷式增长,增长率分别为269%和198%。2008年到2010年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快速增长时期,到2010年底,再融资规模已经突破4705亿。

  据统计,2011年已完成增发的规模为3877亿,出现下滑。而今年上半年完成的增发规模为1294.95亿元,而去年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增发规模达1589.57亿元。

  而当前的再融资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它将会带来多大的冲击,没有人可以预测。被市场讨论最多的莫过于上市公司再融资新条件的增加,和创业板再融资的开闸。

  所谓的新条件是指,今后上市公司再融资不仅与分红直接捆绑,而且其公司治理水平也可能将一并纳入这一捆绑范围,如果上市公司存在重大的公司治理漏洞,则其再融资申请将很难通过证监会的审核。

  此外便是创业板的再融资,查看新推出的再融资公司,发现创业板公司明显增多。

  而理财周报着重观察了从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份的一整年时间里,上市公司增发的情况。156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增发发行,总共募集规模为3615.28亿,其中11家是公开增发,145家是定向增发,这其中有70家的定增是没有大股东或者大股东的关联方参与的。

  156家完成增发的上市公司中,有73家来自沪市主板,总募集规模为2024.78亿元,占比56%;32家来自深市主板,总募集规模为1154.48亿,占比31.93%;这两者共计占比为87.94%。还有50家来自中小板,总募集规模为432.76亿元,占比11.97%;1家来自创业板,募集规模为3.26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增发规模合计占比为12.06%。

  此外,从行业上看,按照证监会对行业的划分,3615.28亿的募集规模被分摊在了10个行业,包括采掘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保险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行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制造业以及综合类。

  其中,完成增发的公司最多在制造业。制造业中共有91家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增发,融资规模1695.6亿,平均规模18.63亿,占到融资总量的近20%,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总募集规模为665.9亿。其他9个行业中,平均募集规模大约都在20亿,仅有信息技术业稍微偏低些,为7.58亿,而金融保险业则高达95.13亿。

  理财周报记者发现,单一募集规模在50亿以上的项目共16个,共1706.93亿,占比47.2%。而单一募集规模在100亿以上的公司共有5个:上汽集团291.19亿,深发展290.8亿,河北钢铁160.15亿,广发证券121.79亿,北京银行118亿,共计691.13亿,占比19.12%,它们分别由国泰君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操刀。

  国信证券是最大推手

  在承销业务中,IPO向来是券商争夺最激烈的领地,而增发业务的承销始终不及IPO的刺激,只是IPO承销业务已经呈现下滑趋势,投行需要新的战场。

  在去年7月至今年6月,在156家完成增发的上市公司,涉及的券商共有58家。国信证券和西南证券都是10个增发项目,并列第一,但国信证券以205亿的增发规模领先;紧随其后的是中信建投、华泰联合、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增发项目数分别是9、9、8和8个。增发规模上,中信证券521亿居首,其次是国泰君安的385亿,中信建投的289亿。

  从项目数上看,在增发上排名较靠前的券商几乎在IPO承销领域也都是佼佼者。只是此前在IPO承销商排名比较靠前的其它券商如招商和民生证券等在增发承销商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排名较落后。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证券。2011年一整年,西南承销的增发项目数和国信、海通并列第一,均为14个,只是在平均募集规模上不及中信、国信等。今年上半年,西南承销的项目数为3个,高于它的仅有4家券商。

  从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份,西南证券夺回冠军宝座。只是如果按照承销规模排名,西南证券却稍显逊色。西南证券承销规模大约为188.25亿,位列第六。承销规模最大的是中信,高达521.16,众所周知,中信证券投行业务以大项目居多。虽然西南证券在项目数上多于中信、国泰君安、中信建投和华泰联合,但承销规模却不及这些券商,不免心生遗憾。

  6000多亿再融资推进, 5家创业板规模15亿

  截至2012年7月11日,理财周报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9多家公司已发布增发预案尚等候发行,预计总募集资金6037.41亿元。有222家集中在沪深主板公司,占比72%。

  其中,通过董事会预案的有74家,股东大会通过的有160家,国资委批准的有2家,证监会批准的有73家。

  一直以来,创业板增发融资成为未知。从去年7月到今年6月,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创业板仅蓝色光标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截至目前,已有科大智能、恒泰艾普安诺其、红日药业5家公司公布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的计划,分别预计募集资金为1.15亿元、2.9亿元、2.18亿元、2.18亿元、3.02亿元。

分享:

来源:理财周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