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逆周期“疯狂”:5天28家发行人评级上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董云峰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0日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评级虚高”现象并不新鲜,并且历来饱受诟病。然而,在国内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之际,今年以来,尽管评级调降有所增加,信用等级的单边上调依然连绵不绝,其频次远远高于降级。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截至2012年7月9日,共有99家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被上调(包括展望为正面),18家发行人信用等级被下调(包括展望为负面或被列入评级观察名单)。

“触目惊心”的一幕发生在6月份的最后一周:Wind资讯显示,6月26日至30日期间,共有28家债券发行人评级被上调(含4家发行人展望为正面),其中城投企业占据一半,包括富阳、海宁、滕州、邹平和诸城等多家县级市的城投企业。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在企业盈利和现金流普遍恶化的时候,一周内还能出现这么多评级上调,评级机构都疯了吗?”一位市场人士感慨道。

单边上调顽疾

一位评级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从国际评级行业的经验来看,信用评级的调整,向来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即经济上行时上调较多,经济下行时下调较多。但在我国,一直以来,评级上调都远远多于下调,单边上调趋势极为明显。

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下称“中债资信”)研究发现,在2006~2010年期间,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级别变动几乎均为级别上调。从各级别的上调比例来看,各等级1年内的上调比例都在20%以上,A+的上调比例甚至达到45%,AA-的上调比例在35%以上。

而记者此前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获得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2008~2010年,在债券发行人跟踪评级中,累计有388次评级上调,仅有13次评级下调,上调比例超96%。

上述评级行业人士指出,实际上,在2009年我国和世界经济形势整体处于低谷期之时,这种信用等级的集中上调仍在上演。即便去年城投债风险被频繁曝光,城投企业仍成为当年上调级别最多的行业。

从信用级别分布来看,经过多年来的信用级别调整,在我国债券市场上,AA-及以下级别正在逐渐减少,AA与AA+已经成为主流,AAA级别则变得越来越泛滥。

在去年10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中债资信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主要是优质企业,但级别过度向高等级集中的情况明显不合理,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级别上调到高信用等级,导致同一级别里的企业信用水平差异很大,甚至可以区分出三四档的差异。

据中债资信统计,2010年底,我国债券市场各发债主体AAA占比16%,AA-以上占了发债主体数量的90%,A+及以下只占10%,呈现出一头大一头小、向高等级集中的规律。相形之下,国际成熟市场的主体级别整体呈现以A至BBB为中枢的正态分布规律,AAA级别企业占比在2%~5%之间。

“近几年,经过大范围频繁调整之后,我国信用债等级明显虚高,级别集中在AA-以上有限的级别区间内,导致企业信用水平的区分度不足,评级对投资者风险揭示的参考价值较低。”中债资信称。

评级行业之痛

对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而言,评级虚高的症状,正是整个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这影响了评级机构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认可度不高,并且缺乏公信力。

分析指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现状,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债企业的现状和特点,另一方面和当前评级行业的发展阶段和竞争业态密切相关。

在中债资信看来,我国发债企业资质依然较高,在国内相对排序靠前,这说明我国债券市场信用等级分布向高级别集中、等级中枢高于成熟市场有其合理的一面。由于高信用级别的优质大型企业数量有限,未来债券市场发展方向是信用中枢下移。

与此同时,多位评级行业人士一再向记者强调,我国监管部门普遍存在信用级别“歧视”,这是导致评级虚高的根源。目前,对于未能达到一定级别的发行人,往往无法取得发债资格;而对于级别偏低的债券,银行保险资金出于监管要求,亦有可能无法投资。

“这些年信用等级基本是单边上调,评级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不给出高评级将丧失生存空间。”某评级机构高管向本报记者表示,“评级业的这种乱象,归根到底是缺乏科学、有效监管的结果。”

另一位评级机构分析师告诉记者,评级虚高之所以愈演愈烈,与承销机构推波助澜紧密相关。在我国债券发行过程中,相比评级机构的弱势,主承销商占据主导地位,它们有动力让评级机构给出更高评级,从而争取更好的发行条件,而评级机构为了保住订单,很难不顺从主承销商的意愿。

“信用评级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由于采取发行人付费,客观上存在信用级别采购的可能。”上述评级机构高管指出,在目前的中国评级业,这种信用级别与收入挂钩的行为并不鲜见。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纠正,我国评级业的坎就还没有过去。

(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