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未来银行业利润靠什么

来源:金融博览    作者:史晨昱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6日

    中国的商业银行自股改以来,经营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业分享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红利”、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以及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保持高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条件。

  在认清历史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辨明未来。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对于银行业利润前景也出现了放缓的担忧。由于高基数效应,2012年一季度,五家大型银行的盈利增长已出现明显下降,净利润平均增速由上年同期的32.3%降至16.0%,降幅高达16.3个百分点。二季度形势也未必乐观。然而,这种从高位向潜在增长区间回归,更多是银行规模增长面临临界点的需要。

  其实关于中国银行业的全部纠结,在于需理清我们的位置。目前国内银行在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品优化、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必须承认中国金融业的商业化改革还远没有到位。尤其是我们的改革和变化,更多地表现在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硬环境”上,而诸如理念、策略、品牌、机制等决定竞争力的“软环境”还尚待突破。一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集中在存贷市场。大部分业务品种借鉴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产品。二是交叉型、混合型金融产品少。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高端客户市场上,与在全球配置资产、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不具备跨境处理大笔金融业务的能力。

  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具备条件。银行整体的资金成本可能上升,而资金收益或有下降,这将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净息差水平。如果现有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条件下,银行业盈利增速产生较大影响。未来银行业能否重现高速增长无疑取决于利润结构调整的质量。从未来看,公司业务、零售银行、金融市场,共同撑起中国银行业利润结构升级的三条路径。

  中国金融业迫切需要从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进行重新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中具有最优配置的地方流动,而非以企业规模论为指挥棒。在外需萎缩和国内房地产热潮退去之后,中国的工业化缺少新的增长点。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回落速度与资本市场调整速度如此之快,从特定意义上分析,是因为还没有重新觅到像房地产业这样的增长利器。今后,中国可能步入自主性经济周期阶段。中国实体经济的要务已从“输血”转向“造血”。这就需要金融业坚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重塑主导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一边要大力“扶”——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边要果断“控”——继续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零售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新的发展重点,在银行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如何进一步把握零售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如何优化零售业务的盈利模式,如何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已成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场“集体突围战”。一是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中国经济增长正在迈向新一轮周期的起点,面临从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大转换。与之相适应的是应为消费可持续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推动个人贷款业务经营转型,一方面,不断完善已有的消费信贷产品,加强个人客户资产管理项目发展,让现有消费信贷产品更加贴近居民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深入挖掘客户与市场需求。二是加快向高端业务转型。商业银行应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填补高端产品空白。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地求变,增加产品差异性。一是产品设计基础资产的差异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基础资产由原来的金融债、央行票据拓展到企业短期融资券、一般性金融债等,利用目前境外代客理财的政策放宽契机,将资产组台的基础资产延伸到境外股票和结构性产品等等;二是期限多样化.合理配比收益率,实现多样化的流动性选择基础上的期限收益最佳搭配;三是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结合,引入外币理财产品,实现本外币产品联动。在不同的风险水平上打破固定收益的管理实现收益浮动化和产品系列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正在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必须正视并顺应这种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加大中间业务收入,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一是着力提高投融资业务的经营效率与效益水平,调整债券投资品种结构,合理摆布期限结构;二是大力拓展交易业务盈利空间,推进业务与收入结构转型,创新发展账户交易类产品体系,积极打造商品交易产品线;三是努力扩大承销发行业务规模与盈利水平。

分享:

来源:金融博览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