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6日
连日来,前往安远县体育馆参观苏区精神图片展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为继承、弘扬苏区精神,振兴发展赣南苏区,该县举办苏区精神图片展览,以伟人足迹、苏区建设、红色英烈、红色遗址等7个篇章展现安远红色资源,对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黄娟 特约记者刘玉莉 摄
赣南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振奋精神、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开创振兴发展工作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之际,正式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弘扬苏区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
《若干意见》的出台,是赣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标志着赣州发展迎来重大历史转折,开启了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素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赣南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沿着苏区精神的指引,牢记历史使命,弘扬苏区精神,奋发图强跨越,书写着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篇又一篇华章。
牢记历史使命 肩负时代责任
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在血雨腥风中,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政治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这一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赣南老区考察时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们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
2003年8月,胡锦涛同志考察赣南老区时强调: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讲话时指出:“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使广大党员和干部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思想品格,培养浩然正气,牢记‘两个务必’,从而更好地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赣州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老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与全国、全省相比,赣州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仍有差距,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市情。面对各地竞相发展态势,赣州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饱含深情地说:“我们要树立‘赶考’意识,牢记嘱托、不辱使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在赣州这块承载着革命先烈光荣与梦想的红土地上,谋科学发展之策,行富民强市之举,兴造福百姓之业,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改变后发展、欠发达的落后面貌,赣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核心,带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大力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努力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弘扬苏区精神 再创一等工作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同志哥!夜打灯笼访贫农……”一曲唱遍全中国的兴国红色山歌,是苏区干部作风的形象概括,也是如今赣南广大干部的真实写照。
作为苏区精神发源地,赣南有着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优良传统,当年鱼水相亲、血肉相连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已深深扎根于干部和群众心里。
为使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从2010年12月起,赣州组织两万多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工作。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企业厂矿,“三送”干部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话发展,哪里的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三送”干部的身影,一幕幕干群鱼水情深的动人场面在赣南红土地上涌现。通过开展“三送”工作,广大“三送”干部心灵得到震撼、思想得到洗礼,老百姓得到实惠、增收致富,干部把群众放心上、把群众当亲人、拜人民为师,群众发自内心夸赞党和政府。2011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对“三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江西赣州组织两万名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很好,使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应在创先争优中推广。”今年4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深入我市城乡调研后,深有感触地说:“我非常欣赏你们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干部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济民困、解民忧、聚民力,基层干部作风扎实,老百姓非常地拥护。将来赣南能不能振兴,能不能实现新的崛起,干部的作风,干部的工作,是一个关键因素。”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想,我之所行。为顺应广大群众改善市容环境、公共秩序和交通状况的愿望,从2011年年初,赣州启动“治脏、治乱、治堵”工作。政府从市民最关注的地方抓起,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购置一批高档次公交车、升级改造主次干道、整治小街小巷、靓化城市街道,城市品位、城市功能、城区通行效率实现了“三提升”,赣州中心城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得到广大市民的交口称赞。
事业要发展,关键靠干部。2010年以来,通过深入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活动,扎实开展“发展提升年”主题活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作风效能明显提升,干部认真履职、主动热情服务,会风会纪、在岗在位、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等情况明显好转,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从热情服务向优质高效服务、从坐等服务向主动上门服务、从单项服务向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转变,宗旨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访贫问苦遂民愿,治穷求富觅良方。今年春节期间,赣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二十万困难群众走访慰问调查”活动,覆盖全市城乡困难群众6.61万户、23.25万人,所占比例超过全市总人口的2%,走访慰问范围和标准都是历年之最。广大干部顶着寒风冻雨,带着调查表,到最边远的乡村调查研究,到最困难的群众家中走访慰问,全面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基本情况、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为困难群众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
针对不少“两红”人员(在乡退伍红军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及“两红”人员遗属存在住房难等问题,经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2011年初,中央出台了专门的优抚安置政策,按照中央、省、市专项财政补助,县(市、区)财政配套,以及“政府扶持为主、个人自筹为辅”的形式,对“两红”人员及“两红”人员遗属进行集中安置或发放修建房补助,切实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目前,赣州市已有4875户“两红”人员及“两红”人员遗属住上新居。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百姓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维系着民心,凝聚着民意。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整合数百亿元资金,紧紧围绕就业、养老、低保、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和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每年集中力量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100件实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
一件件务实的举措,一桩桩为民的实事,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无不彰显着市委、市政府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着广大干部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既夯实了赣州奋进道路的基石,也吹响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嘹亮号角!
紧扣科学发展 奋发图强跨越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与众不同的精气神;一座城市若想加速跨越,更需强大的精神指引。
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毫无疑问是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宏伟进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赣州地处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由于基础差、家底薄,目前仍有215.46万人生活低于新的国定贫困线标准,贫困发生率为29.99%,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16.5个百分点。目前,赣南苏区小康目标实现程度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欠发达、后发展仍然是基本特征。同时,赣州又地处香港水源东江的源头和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是赣州的主题,而在发展的道路上,保护生态环境则是最强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潮中,赣州理性而勇敢地选择绿色经济,昂起发展的“绿色龙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如今,“生态为重”的理念已在赣州深入人心。截至今年一季度,赣州主要河流的国、省、市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去冬今春植树造林68.1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25%。
坐拥“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赣州人民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稀土和钨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目前,赣州稀土、钨产业已形成了地质勘探、矿山采选、冶炼加工、产品检测、研发设计及教育培训等完整的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以上,拥有一定市场话语权。在新的起点上,赣州发展目标直指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产业基地、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以及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稀土王国”展现王者之气,“世界钨都”开启了追逐世界梦想的征程。
赣州地处山区,但没有被大山遮蔽视野,而是坚定发展信念,在让一切有利于打造开放高地的生产要素充分涌流中养成开放的胸襟。赣州有4条国道、2条铁路和4条高速公路与沿海地区相通,与珠三角、闽东南形成了“四小时经济圈”,并成为赣粤闽湘边际区域内最大的航空港城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旅游中心、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
在苏区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0.5%;财政总收入60.54亿元,增长52.6%,增幅创同期历史新高;全市12个县(市、区)实现了“两位数、三字头”以上的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3.08亿元,增长16.3%;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5.84亿元,增长18.1%;外贸进出口总额5.97亿美元,增长20.4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2.4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跃居全省第一,利用外资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红色家园,岁月沧桑,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如今,赣州经济社会生机勃发,“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画卷正成为赣州发展的鲜活景象和生动写照。
我们坚信,随着《若干意见》的出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勇于开拓的赣南儿女自我加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负重拼搏,赣州的明天必将会更加更好!(记者任继众 刘荣松)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