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中国证券报:欧元为何“危”而不“倒”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5日

 

  近年来欧元区以外对欧元区年度直接投资额(单位:亿欧元)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每当欧元下挫,债务问题恐至欧元解体的论调便大行其道。然而事实却是,尽管危机不断恶化,但欧元只是宽幅震荡,从未面临崩盘风险,欧盟和欧洲央行也从未在欧元汇率下跌时表示过明显的忧虑。究竟是欧洲人在故作镇定,还是国际舆论过于草木皆兵?

  欧元崩溃的基本前提是欧元资产失去投资价值,从而导致大规模资本外逃,但从欧元区的资本流动数据看,这种情况似乎并未出现。

  在国际资本流动形式中,证券投资传统上被看作投机性资本,在东道国面临重大危机时,证券投资往往大规模退出东道国,导致东道国国际收支急剧恶化,但在欧债危机爆发后,证券投资这一理应大规模外逃的“热钱”却出奇的稳定。

  根据WIND数据库,在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并逐步恶化的2010年和2011年,外国投资者增持欧元区证券投资总额分别为3081亿和2611亿欧元,两年合计5692亿欧元,仅比2008年和2009年6225亿欧元的规模减少533亿欧元。扣除掉同期欧元区的对外证券投资,2010年和2011年欧元区证券投资项目分别实现1651亿和3083亿欧元的净资本流入,两年合计4734亿欧元,仅比2008年和2009年5271亿欧元的流入净额少537亿欧元。若与2006年和2007年,即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相比,更容易发现证券投资对欧元区的青睐,2006年和2007年欧元区吸引证券投资净流入规模分别为1862亿和1268亿欧元,两年合计3130亿欧元,比最近两年少1604亿欧元。

  当然,并非欧元区每一个国家都是外资青睐的对象。2010年和2011年,葡萄牙证券投资分别净流出97亿和48亿欧元,希腊证券投资分别净流出212亿和168亿欧元。但同样被贴上“欧猪”标签的爱尔兰和西班牙则在这两年分别累计实现了1222亿和57亿欧元的证券投资净流入。这说明,广为大众接受的“投资者抛弃重债国”的舆论宣传存在很大的误导性。从德、法等国国债收益率的大幅下跌也可以看出,重债国的资金外逃实际上是欧元区内部的资产结构调整过程,即资金从部分重债国逃向安全国家,虽然这对重债国无异于雪上加霜,但却无损欧元的货币信誉。除非重债国的外逃资金全部投向美元或者其他货币资产,否则根本谈不上欧元危机。

  从直接投资项目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欧元区的长期投资价值。2010年和2011年,欧元区以外对欧元区的直接投资分别为1618亿和1972亿欧元,两年合计3590亿欧元,较2008年和2009年3373亿欧元的总增量略高217亿欧元。不难看出,欧债危机的恶化丝毫没有影响外资进入欧元区的动力。

  新闻舆论往往将债务问题和货币危机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债务问题的核心是重债国短期内无法筹措足够的偿债资金而导致的信用危机;而欧元危机则是欧元资产持有人对欧元的长期存续丧失信心,导致欧元无法顺利执行支付、清算、价值贮藏等货币职能,进而导致欧元遭受大规模集中抛售,币值随之大幅贬值。很明显,尽管欧债危机看上去愈演愈烈,但欧元的货币职能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其币值虽然波动较大,但兑美元的波动中枢大约在1.35,远高于1.20的历史均价。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继续大规模吸收国际资本的事实也说明,投资者虽然忧虑重债国可能赖账不还,但却并未对欧元的基本信誉产生怀疑。

  欧元并未被投资者抛弃,是极具误导性的舆论宣传以及投机资本在衍生品市场的兴风作浪严重干扰了对欧元汇率的理性预期,而在资本流动的支撑下,每次欧元的大跌又都会“适可而止”,不至酿成崩盘风险,这是近年来欧元“危”而不“倒”的主要原因。(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