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项峥:货币能否再宽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项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3日

项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出7个月以来的新低。此前披露的汇丰6月份中国PMI初值为48.1,亦为7个月低点。由此,市场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前景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希望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与呼声也变得强烈。但在当前现实的经济环境下,刺激宏观经济增长,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值得商榷。

从总体上来看,为应对国金融危机,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现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在没有新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比价关系、流动性重新分布关系,只会是刺激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再投资和再消费,最终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治理难题。

2008年底开始,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通过货币信贷的大量投放撬动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实现了经济企稳并快速复苏。但经济复苏同时,通货膨胀和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问题日趋严重。之后,中央及时将适度宽松货币的政策调整为“稳健”,有效抑制了物价的过快上涨。

可以说,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下,对货币信贷增长的约束已经大为宽松,央行上半年已加强货币政策的预调和微调,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并没有如期出现增长,剔除票据融资后的一般性贷款需求总体较为疲软,这恰恰是宏观经济下行的真实反映。即使可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若实体经济没有融资需求,也应无济于事。

当前我国经济主要是结构问题,不解决好结构问题,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只会是加剧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同时也将大大增加后期经济治理的难度。比如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受益的可能是大型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优先流入这些领域。但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偏高则是债务融资的硬约束,按照债务融资自偿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导致物价和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经济转型期间的增速下滑是必经的过程,没有阵痛,不会有转型后的喜悦。因此,宏观政策组合应更加偏重财政政策的作用,发挥产业政策的促进调整作用。

分享: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