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9日
变革总是牵动人心,职工们在企业转制的大会上心潮起伏,那一双双明眸,流转着对往昔的眷恋,更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共有1779户企业完成改制,安置在职职工34.91万人,顺利完成了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今天,当我们透析本次国企改革之路,能看到各地各系统招商引资、靠大联强、嫁接改造,做大企业、做大产业的精彩嬗变,更看到改革的“金钥匙”已开启国企发展的“活力门”。
把握优势“硬骨头”变“金疙瘩”
新闻背景
据统计,近两年来,全省农垦系统共引进各类项目600个,招商引资协议金额达3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近80亿元。光今年一季度全省农垦系统招商引资项目就已达108个,实际到位资金18.5亿元,全年预计到位资金可达85亿元,建成后新增产值达110亿元。
点睛之笔
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我省农垦为切入点,在能源、化肥、种子、金融、统筹城乡发展、节能减排六大领域与我省展开战略合作,并与省政府签订长期综合性战略合作协议;上市公司方大特钢已投资2.8亿元与新余市九龙山垦殖场共同开发矿业,2011年上缴税收2000多万元;上市公司赣锋锂业投资3亿元与新余市九龙山垦殖场共同建设培训休闲基地,首期投入资金5000万元已全部到位;九天公司投资3亿元与宜丰县黄岗山垦殖场合力打造农垦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新高地;罗家垦殖场引进的爱和陶瓷有限公司墙地砖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一期投资2.3亿元,一期完成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
记者评析
国有农垦企业改革是7个系统国企改革重中之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全省155户农垦企业,在职职工20多万人,涉及总人口近100万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超乎想象。在改革实践中,省农垦系统和各地认识到,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把握农垦企业在资源、产业、技术、组织等方面的优势,才能强劲企业活力,将“硬骨头”变成“金疙瘩”。大型优质投资主体的竞相涌入,借助“化蛹为蝶”的推力,使农垦企业的产权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转变,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靠大联强走产业化之路
新闻背景
“吉安是粮食主产区,每年出产商品粮都在40亿斤左右,每斤多卖一分钱,农民就可增收4000万元。”这是吉安农业口的“一分钱理论”。靠着这样的理论,吉安市这个粮食大市开始走粮食强市之路,也走开了一条集粮食产、供、销、深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以稻谷加工为核心,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为延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点睛之笔
吉安市在市属河东粮库成功上划中储粮江西公司,新干、安福县粮食企业成功与江粮集团合作组建新集团公司的基础上,吉安县、泰和县的粮食企业又和江粮集团合作,组建了集粮食产、供、销、深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集团公司。遂川县发电公司和草林冲电站资产优良,前景较好,为做大做强水电企业,遂川县将这2户企业承债式转让给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职工得实惠的目标。吉安市供水公司积极主动与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多次洽谈,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地与中国水务集团联姻,以1.2亿元的价格转让其70%的股份,既顺利完成企业改革,又引进了战略合作伙伴和管理经验,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记者评析
改革后的国企如何实现产业化经营。吉安市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实行“一企一策,一个系统一种模式”,大胆创新,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国企改革的有效模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走“靠大联强,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时实行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国有企业与流通脱节的问题,使企业起死回生。
资源整合实现进位赶超
新闻背景
江粮集团稳步推进金佳谷物整合重组:通过收购、兼并和业务合作等形式,先后组建了多个综合性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米、面、油年综合加工能力已达70万吨。
点睛之笔
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江粮集团投资3.09亿元,在新干县兴建年产18万吨优质大米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2010年,国内首座100%稻壳燃料热电联产电站已并网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气体4万吨。同年,该项目全部竣工。同时,该集团积极加快资源整合,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合资组建了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组建成立,填补了国内蒸谷米生产的空白,对促进我省早稻转化,缓解库存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评析
国有粮企如何通过改革?江粮集团加快资源整合,坚持走品牌托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合同加服务的路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路。该集团的实践证明,加快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低效资产的尽快活化,实现企业低效资产向优势企业转移,实现企业产能和效能的快速跃升。
文/记者陈艳伟 实习生熊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