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8日
透视国企改革,最难的问题是职工安置,因为它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盘点国企改革,最可喜的成果是职工安置基本完成,因为它已是国企改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连日来,记者采访我省七大系统国企改革,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各地各部门坚持善待职工、厚待职工,给职工带来了实惠,用“有限财力”撑起“无限民生”。近两年来,省市县三级共筹集资金60多亿元,用于支付职工“一补两险”和偿清职工旧欠。据统计,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后,全省近8万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60多亿元“真金白银”妥善安置职工
国企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身份。“人往哪里去”,是国企改革中最难的问题,也是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只有妥善安置职工,才能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可给可不给的要给,可多给可少给的多给,可早给可晚给的早给。”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省市县三级共筹集资金60多亿元,用于支付职工“一补两险”和偿清职工旧欠。其中,当期发放职工经济补偿金35.4亿元,缴纳养老保险21.2亿元、医疗保险7.8亿元、失业保险1.5亿元。同时,对困难职工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安排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解决低保或给予特殊救助等。全省共拿出7.6亿元,对历年来拖欠的职工工资、医药费、抚恤费、丧葬费等进行了清偿;同时一次性支付8.9亿元解决“4050”人员的生活费。
针对国有农垦企业职工“应保未保”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专项政策,省财政调剂社保资金7.52亿元,对省属下放农垦企业和市属农垦企业补缴单位统筹社保金分别补助90%和70%,使全省近6万名“应保未保”农垦职工长期得不到落实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目前,全省153家农垦企业完成改制任务,18.6万名职工完成身份置换,分别占总数的98%和94.4%。
在景德镇市,不仅全部偿清了历年来拖欠的职工工资、医药费等旧欠,而且为职工预缴了改制后10年的养老保险费和5年的医疗保险费。
近8万名职工实现再就业
国企改革,对职工是一改了之,还是“扶上马”、“送一程”?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本次国企改革中,职工最担心、最害怕的是饭碗改丢了,最期盼的是能够继续就业。为此,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和保障国企改制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对改制企业职工,享受促进就业政策;对国企就业困难人员,除享受就业优惠政策外,还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岗位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通过开展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助推改制企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安置和使用好改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据统计,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后,全省近8万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南昌市75家粮食企业、127家商贸企业,以及37家流通企业通过资源重组,靠大联强,转换经营机制,10484名职工实现再就业。
新余市通过返聘留任、政府公益岗位聘用、举办创业招聘大会、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措施,4426名职工实现再就业。
鄱阳县把除农垦企业外的14家企业由政府购买城镇保洁、公园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了410余名职工就业;通过小额贷款扶持396名职工再就业;通过再就业培训,推荐500余名职工到园区企业就业;通过就业中介组织引导750余名职工外出就业。
相信群众,形成“动车组效应”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在改革中维护稳定;只有相信群众,才能确保改革有序推进,也才能使每个职工都有改革动力,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动车组效应”。纵观本次国企改革,我省始终坚持依法操作、民主操作、阳光操作,充分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规定企业改革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将改革的步骤方法、资产处置、评估结果、债权债务清收和偿还等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向职工公示,自觉接受职工监督。
改革前,我省农垦企业职工收入较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人员交流较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农垦职工对建设农垦、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在本次国企改革中,全省农垦企业广大职工热切盼望改革到来,深切感到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大改比小改好。广大职工思改革、盼改革、支持改革的热情日益高涨。
省樟树商业诸运公司改革前由于体制性障碍,大部分职工下岗失业,且发不出生活费,少部分职工半天上班半天待业,月收入平均200多元。在召开职工大会时,该公司讲清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民主,征求职工意见,修订相关方案,得到职工极力拥护,企业发展更是呈现蓬勃生机。至今年4月,该公司1万平方米左右储运仓库全部投入营运,企业多年来首次实现了利润,累计达40余万元。用职工卢永平的话说:“改制方案这么好,职工能不拥护吗?”
心系职工,情系民生。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我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的“动车组效应”正在显现。
文/记者陈艳伟 实习生熊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