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8日
国企改革,既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维稳工程。
把“让群众得实惠、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我省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为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迄今,1782户改制企业已安置在职职工34.91万人,改制企业全面完成了职工身份置换,落实了“一补两险”。面对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的改革,我省构建让职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通道,实现了职工得实惠、企业增活力、社会更和谐的目标。
相信职工、依靠职工,为改革赢得了人心
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关系到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为此,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将此置于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如何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省委、省政府开出的“方子”是:以人为本,善待、厚待职工,尽可能使广大职工获得更多实惠。省委苏荣书记生动形象地指出:“改革就是变着法子往职工口袋里揣钱。”
众所周知,面对企业改制,职工既关心又担心,甚至因焦虑生出种种猜疑和流言。因此,国企改革最怕就是背着职工搞改革、把职工放在一边。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省委书记苏荣强调,要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阳光操作,善待职工、厚待职工。坚定地相信职工、依靠职工,充分尊重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省长鹿心社强调,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凝聚人心、凝聚共识,赢得职工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是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前提。
基于这一认识,早在改革之初,各有关部门便明确要求:把企业情况交给职工,把政策交给职工,把过程交给职工;对群众讲话,让群众说话,与群众对话,并通过媒体宣传、在职代会之前召开座谈会、在企业生活区设咨询点等方式,及时引导、帮助职工理解和掌握改制政策,让职工“心里有底”。
各地在改革中,对职工不是一改了之,而是主动想办法,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就业问题。据统计,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后,全省近8万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各地各系统在改革中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化解了企业多年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全省共拿出7.6亿元,对历年来拖欠的职工工资、医药费、抚恤费、丧葬费等进行了清偿,还一次性支付8.9亿元解决“4050”人员的生活费。
把账目算清、把难点抓准、把方案说透、把政策亮开,落实好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为企业改制赢得了人心。
付出真情实意,拿出真金白银,厚待职工、善待职工
要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得拿出“真金白银”。而资金筹措难,是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省委、省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用“有限财力”撑起“无限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此次七个系统国企改革约需改革资金198.6亿元,仅农垦企业改革这一块就需改革资金100多亿元。面对近200亿元的“天文数字”,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实践,总结提炼出“垫、盘、招、借、抵、分、争、补”八字经,有效破解了国企改革难题——“争”,就是认真钻研政策,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借”,就是既可以有效资产打捆抵押,向银行借钱,也可向有关部门借资启动改革;“垫”,就是本级财政根据改革成本,视资金缺口大小,垫出部分改制启动资金;“盘”,就是将企业现有资产进行盘活,能变现的适时变现,能收储的及时收储,可经营的搞活经营;“招”,就是通过招商引资、靠大联强,使企业走出困境,获得重生;“抵”,就是利用企业现有田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的承包费或租赁费折抵置换身份所需补偿金,以减少当期现金支付;“分”,就是采取分期支付的办法减轻当期支付压力;“补”,就是实行财政兜底,对特别困难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
这“八字经”的目的,就在于尽量减少当期支付和现金支付的压力。
余干县创造性地设计了“两种选择”改制方案,即根据职工的工龄长短一次性支付补偿金,或帮助职工代缴社保费直至退休,以折抵补偿金。80%的职工选择了后者,改革当期支付资金由原来测算的6549万元减少到1157万元。
目前,全省已发放职工经济补偿金35.4亿元,缴纳养老保险21.2亿元、医疗保险7.8亿元、失业保险1.5亿元,合计60多亿元。同时,对困难职工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安排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解决低保或给予特殊救助等。
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给职工增加了实惠,赢得了广大职工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
改革让职工真正参与其中,化阻力为动力
七个系统国企改革中,最难、最重的是国有农垦企业改革。全省155户农垦企业,在职职工20多万人,涉及总人口近100万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历史问题之多,超乎想象。
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闯过了身份界定、资金筹措、政策平衡等难关,最终取得了改革的重大胜利。
宜春市采取“耕地硬性配置、山林补充调剂,不足顺延租期,剩余流转经营”的办法,以山林、土地租赁费折抵农垦企业职工身份置换金,减少现金支付2.6亿元。德兴市大茅山垦殖场按照职工自愿的原则,将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进行捆绑理财,用理财收益为职工续缴养老保险,得到职工广泛支持。
目前,全省153家农垦企业完成改制任务,18.6万名职工完成身份置换,分别占总数的98%和94.4%。在改革中,各地注重发挥农垦企业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垦经济。两年来,全省农垦企业共引进各类项目600个,实际到位资金近80亿元。
针对国有农垦企业职工“应保未保”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专项政策,省财政调剂社保资金7.52亿元,对省属下放农垦企业和市属农垦企业补缴单位统筹社保金分别补助90%和70%,使全省近6万名“应保未保”农垦职工长期得不到落实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并表决通过。各地各部门和改制企业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抚州、九江等市依法依规制订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做到一个步骤不少、一个程序不漏、各个环节公开,消除了职工的疑虑和抵触情绪,使改制方案一次性高票通过,形成了人人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动车组”效应。由于“工夫在会前”,各地职代会上,“两个方案”均高票通过。
在推进七个系统国企改革中,心系职工、情系民生的做法,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实践证明,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把群众装进心里,才能换得民心。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无往而不胜。
本报记者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