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新法制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本报讯 首席记者全来龙报道: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涉及面广、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情况十分复杂,改革工作量之大、触及矛盾之多、处理遗留问题之难,甚于前两年的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但江西硬生生地将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近日,来自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消息说:我省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截至5月底,共有1779户企业完成改制,安置在职职工34.91万人。
【启动改革】彰显巨大政治勇气
有关专家表示,纵观江西近几年发展历程,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所取得的每一项业绩、每一个突破,都离不开改革。有人感慨:天下最大的难事,莫过于国企改革。
时光回溯到两年前,那时,国际经济形势持续动荡、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而江西又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尤其难上加难。
尽管如此,2010年6月,在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仍作出了推进农垦、粮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和商贸流通等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壮士断腕”式的重大决策部署。
如此魄力与气概,充分展现了省委、省政府的改革锐气与发展智慧,彰显了省委、省政府直面矛盾、敢于担当的巨大政治勇气,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心系的强烈责任意识与执政情怀。
【高位推动】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列入本轮改革的全省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总计1782户,涉及职工总人数54.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6.4万人,离退休职工17.7万人。
改革时间紧、任务重且难度大、要求高,面对这一攻坚战,省委、省政府靠前指挥,及时部署。改革之初,省委书记苏荣在省委常委会上,提出推进七个系统国企改革的“16条”原则性意见。在推进过程中,苏荣又先后亲临南昌、赣州、吉安、上饶等地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亲自调度。而鹿心社省长也多次组织有关会议研究七个系统国企改革重大事项,亲自协调解决问题,推动企业改革。
近两年来,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先后4次听取了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工作情况汇报;省委省政府和省工作小组召开国企改革相关工作会议15次;省改革办召开有关调度会、协调会和培训会等60余次会议。
正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形成了全省改革“一盘棋”的强大合力,使得本次改革得以顺利平稳推进。
【依法操作】确保改革程序到位
国企改革面临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需要智慧的。
在改革中,省改革办及时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和工作规程。各地各部门在推进改革中,准确掌握改革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均衡性,防止因政策上的随意性出现“翻烧饼”现象。
如省交通运输厅聘请了具有丰富改制经验的法律顾问,邀请了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对每个厅属企业的改革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进行初审,关口迁移,充分保证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省商务厅在对改革企业国有资产处置时,一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招、拍、挂的方式进行出售转让,并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在执行政策上,做到“两个不变”:企业改革政策不变,决不朝令夕改;职工安置标准不变,不搞特殊照顾,做到厅直属9家企业干部职工政策面前人人平等,方案操作事事透明,确保了企业改革规范运作。
【大胆创新】有效破解改革难题
改革是需要成本的,那么,钱从哪里来,这是七个系统国企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
对此,各地各部门大胆创新,总结提炼出“垫、盘、招、借、抵、分、争、补”八字经,千方百计筹措改革资金。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统一打捆、整体运作”,明确改革“责任区”、“线路图”,是全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次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全省各级各系统共筹措改革资金67.8亿元。
其中,南昌市通过细化土地收储变现、现有资产变现、企业债权追诉等十条筹款渠道,还发挥了四个融资平台(市土地储备中心、市政控股、城投公司、轨道公司)的作用,快速、高效帮助筹措解决资金,并帮助企业追诉债权4500万元。而南昌商业储运总公司、南昌肉联食品集团公司在改革中,引进战略投资者,解决了改革费用。
此次改革在筹集资金、债务化解、职能剥离、人员安置等方面,涌现出了“大茅山经验”、“余干经验”、“刘垦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