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江频道-九江新闻门户网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9日
资源的新发现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深度之谜” 5年时间,从1000多吨到93万吨,江西武宁大湖塘钨矿突成“世界最大”。
民企、上市国企、地方政府、山村以及基金、股民……围绕这个价值上千亿元的大蛋糕,各路财富开始流转。
文/图 本报记者张强
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里,“江西武宁发现世界最大钨矿”是最热的财经新闻。事件的发端,是6月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并由国土资源网转发的《世界最大钨矿诞生记》,报道称,地质队仅用18个月的时间,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大湖塘地区探明106万吨钨储量,“世界最大钨矿由此在中国诞生”。
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喜事,事实却并非如此。上市公司“厦门钨业”作为钨矿勘查的“头号主角”,随后三次“挤牙膏式”地与该钨矿撇清关系,却始终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这个矿,到底是谁的?资源新发现罕见地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深度之谜”。
本报记者走访了江西武宁,欲全方位地揭开“世界最大钨矿”的神秘面纱。“财富流转”,是这个谜的重要提示词。江西九江武宁县,地处赣鄂边界,因山水秀美,雅号“山水武宁”。在好山好水之下,沉睡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年来它们被不断“唤醒”,“钨”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半个月前,因“发现世界最大钨矿”的消息广泛传播,武宁出了名。
3000元/亩和3000亿元
从武宁县罗溪乡出发,沿着狭窄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上,那个云雾之巅的村庄,便是尧山村。这大半年来,尧山村村支书叶青林忙得很。大湖塘钨矿的北区,就位于尧山村后头的山上,山地征用工作让他焦头烂额。他向记者介绍:“土地流转,租用30年。”——根据法律规定,30年,是大型矿“采矿权许可证”有效期的最长年限。
武宁县政府文件透露:今年3月,武宁县召开了两次“山场流转(征用)问题协调会”,涉及山场2600亩,其中265亩属石门楼镇,已谈妥;2335亩属罗溪乡(属尧山村地界),还没谈成。
据介绍,尧山村有200多户、900多人,对这2335亩山地,官方开价3000元/亩,这个价格难以令尧山村村民满意,甚至因而发生了摩擦。
对“世界最大钨矿”的前景展望,则加剧了村民们心态的失衡。《中国国土资源报》的《世界最大钨矿诞生记》一文称:“大湖塘钨矿潜在经济价值超3000亿元。”3000亿元对比3000元/亩,反差可想而知。
“如果村里能办下采矿证,我们当然希望能自己开。”叶青林坦言,“但我们不可能办下证来。”他向记者回忆,早在1958年,地质队就在那一带勘探出钨矿,县里和乡里先后参与采矿。1985年,身为村支书的叶青林找相关部门办了采矿证,想利用当地矿产发展村集体经济,可采到的钨矿品质较差,经营举步维艰。到了1998年,村里无力再交采矿权的“年费”,采矿证被吊销。
民企5年前获得采矿权
但是事实上,即便尧山村的采矿证当初未被吊销,5年前也应当已被一家叫江西巨通实业有限公司(注:以下简称“江西巨通”)的民营企业“吃”了。
1958年,地质队在武宁发现了这座钨矿,但当时探明的储量只有3000吨。此后,该矿由6家矿厂开采,它们各自为政、乱成一团,掠夺式开采,废石废砂漫山遍野。最令政府头疼的是,它们连年亏本,拖累地方财政。
政府财政无力维持钨矿的低效经营,于是提出改制,此时,江西巨通适时出现。2007年,大湖塘钨矿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整合矿区”,武宁县相继进行国营钨矿企业改制、采矿权转让和资源整合工作,将6个采矿权整合为“江西巨通大湖塘钨矿”这1个采矿权,矿区面积也由原6个矿区的5.1平方公里扩大至10.957平方公里。
经认定,整合后矿区的钨矿保有储量为1034吨。2007年,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作出审批,江西巨通对大湖塘钨矿的采矿权有效期为10年(这是小型矿“采矿权许可证”的最长年限)。
武宁县国土资源局曾撰文称赞江西巨通“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在《九江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中,大湖塘钨矿所在的矿区被列为资源整合的重点区块,“逐步整合矿区外围矿产资源,规划建成保有钨资源储量5万吨、年矿石生产能力30万吨的中型矿区”。
也就是说,在江西巨通接手储量仅为1034吨的大湖塘钨矿后,进一步整合、扩容的计划马上就被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