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9日
今年以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改革政策密集出台。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及资本账户开放提上议事日程,预示着我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吹响了“集结号”。
仅今年4月份前后,就有三项重要金融改革陆续推出。先是启动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方案,允许“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随即新增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使QFII的总额度升至800亿美元;新增RQFII投资额度500亿元人民币,使得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加快。随后,央行宣布将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汇率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终于迈出了重要一步,英国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了第一支人民币债券,总规模预计为10亿元人民币。进入6月份,金融改革推出速度依然不减。6月1日,人民币开展与日元直接交易;6月7日,央行宣布放宽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至1.1倍,同时放宽银行贷款利率下限至0.8倍,更预示着利率市场化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试水。
作为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核心内容,从汇率改革到利率改革,再到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已呈现出全面协调推进的总体格局。
协调推进各项金融改革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客观情况决定了金融改革必须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因此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同时,各项改革之间又包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会互相影响,也会相互促进,这就决定了改革不能采取“单兵突进”的方式进行,必须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此前,曾有学者提出“先内后外”的金融改革思路,但从实践中看,只有内外协调推进并相互促进,才能走得稳、走得快。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指出,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并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而是循序渐进、协调推进的关系。事实上,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正是交叉进行的。从资本账户开放看,2002-2009年,我国共出台资本账户改革措施42项;汇率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估配给汇率制到1%波幅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经过了漫长的3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逐步推进之中。
实践证明,正是这种协调推进,才保证了金融改革的成功。正如央行调统司发布的《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报告所说,过分强调前提条件,会使改革的渐进模式异化为消极、静止的模式,从而延误改革开放的时机。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是循序渐进、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的改革开放措施应该成熟一项,推进一项。
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有利于金融改革全面提速
尽管中国的金融改革从未停止,但像今年这样密集地推进金融改革却是史无前例的。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决定了金融改革正处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经济处于下行时期,通常改革的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银行资产质量提升与利润正处在历史高点,雄厚的外汇储备、西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收缩等等因素,均为当前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利率和汇率主要不决定于国际资本流动。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均居世界第二,且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结构和贸易条件也不断改善。我国外汇储备3.31万亿美元,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资产超过110万亿元,金融运行总体稳健。这些都是我国利率、汇率稳定最有利的条件。
此外,过剩的产能向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要求,雄厚的外汇储备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的外汇资金,西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收缩给中国投资腾出了空间,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而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及国际投资中的地位的逐步提升,人民币国际计价、国际支付以及国际投资等职能也将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正处在重要的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