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利国 文杨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8日
就当前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人行东港市支行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小微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呈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抵押能力达标的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并不难,难的是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且融资成本的问题普遍存在。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成因
一是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出于风险防范需要,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还是地方性银行,对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均要求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但多数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生产规模小,资产价值较低,与担保公司要求的反担保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位于乡镇的小微企业,大多使用的是以前镇办、村办企业遗留的旧厂房,土地属集体所有,机器设备老旧,抵押物价值低。对于这类小微企业,担保公司不愿意提供担保。
二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县级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普遍采取“指标控制、逐级审批”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拥有贷款审批权的上级行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只是按照程式化的审批标准判断,导致许多虽然抵押物存在缺陷,但经营前景较好、现金流较大的小微企业提出的贷款申请被判“死刑”。另一方面,县级分支机构为了保证上报贷款的审批通过率,往往会优先上报抵押物充足、偿还能力强、贷款额度大的客户申请,从而在事实上造成了对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的歧视性待遇。
三是企业管理缺陷的影响。绝大多数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其内控机制达不到银行发放贷款所要求的标准。一些小微企业受资金、设备、科技、人才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抵押能力不达标,主营的业务又是初级加工或简单再加工,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综合竞争力低,多数处于微利经营,按银行信贷资金管理要求,向这类企业发放贷款存在较大风险,属限制级业务。
四是地区发展战略的冲击。地方政府为满足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热衷于发展规模企业和龙头企业,以期达到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地区经济总量的目的。在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政府希望银行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小微企业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空间。
小微企业融资贵的主要症结
一是利率标准存岐视。在调查的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有3家按贷款额度执行差别利率标准,即利率的高低与贷款金额的大小呈反比——贷款金额越大,执行的利率标准越低;贷款金额越小,执行的利率标准越高。小微企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申请的贷款金额往往也较小,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负担的利率标准要远高于大中型企业。
二是贷款中间费用高。贷款过程产生的高额评估费、担保费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贵的又一症结。以东港市一小微企业用房屋作抵押,申请1年期贷款100万元为例,评估机构对其的收费标准为评估金额的2.5%。。而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的贷款抵押率最高为50%,因此要贷款100万元,评估金额至少要达到200万元,这意味着评估机构收取的评估费费率实际达到了5%。。而评估报告的有效期只有1年,企业到期还贷后再申请贷款需对抵押物重新进行评估,并重新缴费。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他们申请贷款还要额外支付担保手续费。
三是企业缺少议价能力。大中型企业规模大,信誉高,其申请的贷款往往金额较大,安全性较高,既可以降低银行的管理成本,又能为银行带来高额、稳定的利息收入。在与这种优质客户的合作中,银行处于弱势地位。为留住客户,银行在为其发放贷款时往往主动执行优惠利率。对额外收取的财务管理费、咨询费等中间费用,对优质客户也可以少收或免收。而小微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却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甚至丧失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银行确定的利率及收费标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对一些抵押物不足的小微企业,一些银行甚至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0%的标准。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策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