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新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8日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黄伟鸿)有关银行业的话题从今年伊始就层出不穷,先是整治乱收费,再是暴利,而垄断则在成为一个新鲜出炉、炙手可热的话题。
原由来自于4月初,温家宝总理在广西、福建等地调研,在谈及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阻碍时,温总理直言应“打破垄断”,并强调称,几家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直接加大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难度。为解决这个难题,温总理表示中央已经统一了“打破垄断”的思想。一时间,暴利、垄断等围绕中国银行业现状的争论充斥于媒体。
去年中国最赚钱的十家上市公司中,银行居然占据了7家,其中工行、建行更是当仁不让地稳获“状元”和“榜眼”,中行和农行则位居第四、第五。四大银行的盈利合计高达6000多亿元,这可是比美国的四大银行——花旗、摩根大通、美银美林及富国银行净利加总的400亿美元还多出一倍有余。如此看来,中国银行业暴利的定性似乎并不为过。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用银行的净息差来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的四大银行净息差水平在2.12%至2.73%,而美国四大银行同期的净息差水平处于2.74%至3.94%,这其中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要知道这还是在我国利率管制前提下的净息差,试想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由政策维持着的存贷价差将不复存在,利率价格将完全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那么我国的银行要维持现在的净息差水平都会愈发困难。大家不禁会问,身置国家“重点保护”下的我国银行业为什么盈利能力仍不及没有保护,甚至不时还要遭到国会、政府棒喝和严厉监管的美国同业呢?
其实温总理就已经道破了天机:几家大银行的垄断地位!仍然以去年的数据说话,四大国有银行的盈利占全国商业银行总利润的60%以上,由此四大行的垄断地位曝露无疑。
银行业垄断另一个表现就是银行的数量少,对比美国共计7000多家的银行数量,我国区区400多家的数目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外资银行又占了这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说小规模的,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银行才仅仅200多家。
垄断直接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效率的降低,从我国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ROA)要普遍低于国际性银行便可见一斑。换而言之就是我国银行的资产运用效率还不够,如果从提高资产运用效率这个方面入手,那么照理这些银行赚的钱应该要比现在更多。
效率的低下还反映在资源配置上。今年以来人民币新增贷款显得较为薄弱,普遍的看法是实体经济减速导致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减弱。但是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没有随之解决反而是愈演愈烈。金融资源被垄断在少数大型国有银行手中,导致“不差钱”的大型企业手里握着大量超过自身需求的银行授信额度,头痛着手头的多余资金找不到好的去处,而中小企业却苦于拿不到银行贷款,无奈之下只能转投地下钱庄,这是多大的资源浪费。
要打破垄断,当然需要政策的扶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根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小额贷款公司共有4800多家,资本金3800多亿元,而贷款余额共计才4400多亿元。由于完全不可以吸收公众存款,无论存款的金额大小,这就大大限制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民间融资渠道的发展。
因此,敦促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或者某一种特许金融机构转型是打破大银行垄断的有效方式。然而根据温州金融试点改革的方案,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转制变更为村镇银行,需要银行作为主发起人。这一规定也就意味着必须让银行成为新设立村镇银行的大股东,这势必大大打击小额贷款公司的转制积极性。
所以政策向民营资本倾斜的力度不妨再大一些,金融领域的良性竞争不仅可以促进现在占据垄断地位的大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此外,除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打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可以打破大银行的垄断。在没有了“法定”的利差保护情况下,所有的银行金融机构回到同一起跑线,加大银行业的竞争,打破大型银行之间的利率同盟。
最后,回到打破垄断的时机这个问题。像上文讨论的鼓励民营资本这种依赖于政策扶持的,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而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可解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
但是另外一方面,要打破大银行利用存贷利差,取消存贷款基准的管制,这有点像“休克疗法”,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比较巨大,尤其是放开管制之初,很有可能市场会陷入暂时的无序和混乱。虽然目前各银行普遍利润率较高,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优于以往,但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改革更适合在一个向好的经济环境下,而不是像现在国内外的经济形势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尤其是欧洲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区随时会发生解体的紧要关头。
所以,当下要打破银行业的垄断不妨先从民间资本的加入入手,把竞争市场的基础培养好了,等到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之时,再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纯为作者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之用,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对本文之任何资料或意见之准确性并无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之申述或保证。
财新网“战胜市场”专栏作家。恒生银行(中国)助理总经理,财资部主管。在金融市场工作近三十年,曾在汇丰银行、美国银行和恒生银行(香港)等机构任职,从事外汇交易、债券投资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职务。对各类主要的金融产品有非常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开发过程、产品结构和信贷资质,对金融市场亦有十分敏锐的分析能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