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4日
特约嘉宾
吴治云 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邱向军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俞群 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助理
万俊明 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
麻智辉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 刘晓青 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区域经济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时间 6月7日
地点 江西省中小企业局
主持人:眼下,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为此,国务院发出了稳增长的明确信号。江西如何才能在“转方式、调结构”之下“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中银非常关注”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江西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上。
江西经济要实现稳中求进,稳中快进,关键取决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又主要取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2011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003.4亿元,占全省工业GDP的53.5%,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8.7%。可以说,工业园区是江西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江西经济发展的脊梁和筋骨,更是实现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载体。
本期为此系列论坛的开篇,探讨我省园区如何才能在转型升级中更好地助力江西经济的腾飞。
我省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省级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建设发展格局
吴治云:目前,我省已拥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9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经济技术开发区6家、出口加工区4家,省级工业园区81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省级工业园区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建设发展的格局。
江西工业园区20多年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991年至2000年为起步发展阶段。1991年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建揭开了工业园区发展的序幕。这期间全省共设立开发区21家,其中省级开发区19家、国家级开发区2家。2001年至2003年为全面发展阶段。全省大部分园区都是在2001年至2002年两年间挂牌成立的,最多时全省有137个工业园区,覆盖了全省所有的县(市、区)。2003年至2005年为规范整顿阶段。国家自2003年7月中旬起,对全国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到2005年,全省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保留了94家。2006年到现在为提高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江西适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三个坚决不搞”,明确了建设“特色型园区、效益型园区、生态型园区、创新型园区”的目标要求,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机制,促使园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青山湖时代,到艾溪湖时代,再到瑶湖时代,高新区在全省工业园区中率先进入“千亿园区”俱乐部
邱向军:南昌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3月,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去年,南昌高新区完成营业总收入1116亿元,在全省率先进入“千亿园区”俱乐部。
1991年,高新区成立之初,产业主要布局在青山湖东岸,我们因此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青山湖时代”。进入21世纪,伴随着江西“大开放”主战略的实施,高新区步入了快速扩张期。2005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个亿,并开始每年净增100个亿。由于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布局在艾溪湖周边,我们也把这一阶段称之为“艾溪湖时代”。从2008年开始进入产城融合期。由于在前两个阶段我们遵循的是传统工业园区的单一发展模式,忽视了城市功能性配套,导致南昌高新区开始出现“产业孤岛”现象,制约了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迅速调整思路,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依托高新区丰富的湖泊资源,启动了瑶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由于我们现在重点是围绕瑶湖进行产业和城市功能布局,所以也把正在推进的这一阶段称为“瑶湖时代”。
引领区域经济增长、加速推进城市化、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工业园区承载着四个历史使命
麻智辉:我省的工业园区承载着四个使命:
一是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使命,是江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技工贸收入占县域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承载着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历史使命,是推进江西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园区发展可以将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进而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并最终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承载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使命,是江西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2011年,全省工业园区合同引进资金3973.4亿元,其中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资金2948亿元;招商实际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514个,到位资金1378.8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59.4%。四是承载着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是江西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推进工业化、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首先在工业园区里进行试验,在这里获得成功,然后推广到各地的。
发展工业园区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我省80%的园区已完成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万俊明:我省在发展工业园区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早在2007年,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同时,出台了四个配套文件,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园区建设的以奖代补。在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上,我们首先是引导全省工业园区坚持规划先行,目前有80%的园区已经完成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到2011年,全省20个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授予省级生态园区。
为引导产业发展,省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资金。对产业集聚度较高、关联性大,对当地园区带动性强的产业集中扶持。我们采用杠杆的方法,将扶持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利用政策性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通过建设中小企业信用示范区,采取银园保和担保联盟等模式,按照1:10的放大比例,促进园区发展。
中国银行在服务江西经济发展,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主动寻找服务客户的机会,既学会锦上添花,更学会雪中送炭
俞群: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一直坚持“植根于斯、服务于斯、发展于斯”的发展理念,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始终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服务江西经济发展,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紧扣“责任、担当、体验、创新”四个关键词,进行实践和探索。
从2009年起,我们就结合江西省经济加快崛起赶超的形势,加大对江西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连续两年出台了“1号文件”,重点围绕打造我省经济增长极,强力推动信贷资源向重要地区和重点园区建设配置。为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全省各地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力度,我们出台了《十一个地市区域公司行业信贷投向指引》,成立“十大新兴产业项目小组”,重点对接省内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在2010年和2011年间,共为园区内客户申请授信业务203户,申请金额达102亿元,已获审批通过的项目173户,审批通过金额为86亿元。
我们在支持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当中,还提出了“主动寻找服务客户机会”的理念。银行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也是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既要学会锦上添花,更要学会雪中送炭。
园区之间竞争激烈,尤其是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资金、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压力
吴治云:在“十二五”期间,支撑工业园区发展的条件和要素也在发生变化,工业园区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为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占据有利地位,各省均把工业园区摆在重要位置优先发展,省内园区与省外园区、省内园区之间竞争激烈,尤其是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资金、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加大。二是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我省园区总量在不断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1.3万亿元,增加值已突破3000亿元。但产业集群度不高,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带动园区发展的龙头企业偏少。三是园区服务体系不健全。一些园区与产业定位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研发、融资、物流等生产生活服务业不能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四是园区用工短缺。招工用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缓解园区招工难题迫在眉睫。
政府可倡导和探索“银、园、企”融资操作方式。生态科技新城概念是对产业园区思维的突破
俞群:工业园区要发展,关键是要加大园区的集聚效应,形成一些有特色的、有产业导向的核心企业的产业链。另外,还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目前,我省整体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在招商引资的后续辅助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使入园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要倡导和探索“银、园、企”三方封闭运行的土地质押、资产抵押等多种灵活的融资操作方式,逐步完善诚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并能使银行有充足信心对入园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邱向军:在瑶湖时代,我们必然会谈到这么一个背景:省委、省政府召开相关会议,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正如省委、省政府所谋划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当中,我们高新区又如何才能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做到融合发展?
我们提出的生态科技新城,正是对原有的“产业园区”思维的突围,即以“生态”的理念颠覆传统工业城市的模式,打造集产业、商务、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城”;以“科技”的定位指引园区的发展方向,打造聚集高新、高智、高端产业的“科技城”。在规划上,我们把生态、产业、科技和城市这四个要素融为一体,谋求产城结合,由“产业孤岛”向瑶湖科技生态新城进行转型。我们将运用世界眼光谋篇布局,学习借鉴苏州金鸡湖、东莞松山湖等以湖泊为代表的科技新城的先进理念,从空间形态入手,对瑶湖生态科技新城进行概念性规划和整体形象设计,高起点规划布局光伏、生物医药、航空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和国际社区、特色商业街区、总部经济港、高知人才社区等城市功能区,并学习借鉴国内外热点旅游城市的绿化理念,把南昌市东大门入城口打造成城市森林。预计到2015年,南昌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
工业园区定性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形成了激励机制
万俊明:我省工业园区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下一步的动力在哪里?我们认为,园区的管理体制还比较滞后,运行机制还有待于创新。针对这种情况,省编办会同我们经过三个月的调研,考察了50多个园区,形成了调研报告。省领导高度重视,省编办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加强县(市、区)的省级工业园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县(市、区)的省级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为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构,对理顺体制、规范运行、调动园区干部积极性,促进园区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各设区市工业园区重点规划2至3个产业集群,每亩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三年翻番
吴治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又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九江沿长江开放开发、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振兴原中央苏区”等重大举措。园区是工业的主战场,要继续扩大总量,提升质量,进一步改善政务、商务等投资环境,大力实施体现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的大开放战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带动战略。
根据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暨工业园区会议精神,具体做到“提升三个水平、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围绕产业集群,提升园区集约化水平,引导园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各设区市工业园区重点规划2至3个产业集群,各县(市、区)工业园区重点规划1至2个产业集群。二是围绕生态建设,提升经济生态化水平,引导园区由水平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工业园区既是企业的载体,也应成为低碳经济的示范区。三是围绕机制创新,提升服务社会化水平,引导园区由企业办社会向园区办社会转变,注重产城结合,建设统一社区。四是围绕集约用地,提升园区投入产出水平,推动园区由为单个企业单一供地向统一建设订单式标准厂房转变。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每亩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
现场互动
工业园区既是经济增长点又是未来的新城区
陈国国(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生态是特色,核心是发展。未来几年我省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吴治云:我认为,我省工业园区总的发展方向,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又是未来的新城区。在发展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视产业转型升级、重视培育有潜质企业、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的道路。
“银园保”已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金融名片
郭旻硕(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我省工业园区有哪些具体的信贷扶持政策?
麻智辉:不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地方银行,对我省工业园区都进行了较大的信贷扶持政策。如对工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建设,国家开发银行及四大国有银行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比如开发银行江西分行与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开展了“工业园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合作,建立了“四台一会”运作模式,顺利地实现了与奉新、德安等13个工业园区的合作,至今累计发放园区贷款8.6亿元,支持企业600余家,解决平稳就业3万余人。中国银行及多家银行将提供优惠贷款支持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发展和污水处理厂建设。
俞群:江西中行主动加强与工业园区、当地政府及江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积极破解园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出由当地政府为授信园区企业提供风险补偿金,且由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银园保”产品,实现了“政、银、企”三方共赢。目前,“银园保”产品已成为我行批量拓展中小企业客户的主打产品和制胜产品,截止2011年末,已向上饶市玉山县工业园区和信州工业基地、九江德安工业园区、赣州赣县工业园区、南康市工业园区和宁都工业园区等多家工业园区近50家企业,发放“银园保”贷款近1亿元。目前,“银园保”已逐步成为各地政府和园区招商引资的金融名片,不久前,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等多家中央级媒体也集中采访报道了中行创新举措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经验与成效。
让高端人才有事业延续和发展的空间
徐节鹏(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南昌高新区将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本土人才?
邱向军:高新开发区要实现快速发展,核心问题是人才。人才问题,涉及到园区和产业的振兴。
人才,一般分为高端人才、中层管理人才和大学刚毕业的预用人才。我们对于人才工作十分重视,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并于日前出台了南昌市关于引进人才与留住本土人才的政策。我们要营造好“留得住、引得进、用得好”的求才用才环境。首先,必须完善综合配套。很多人才之所以选择上海、杭州等地,是有很多综合因素的,包括生活的便利。我们正在规划建设国际社区、高知人才公寓、公租房及配套的商业、教育、卫生等服务设施,为在高新区创业、就业的各类人才提供工作、生活、居住及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良好服务环境;其次,要加大投入,以适当待遇留住人才。我们正在调研,即将出台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一整套奖励激励措施。再次,要依托产业来聚集人才。对于高新区来说,首要任务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来,让高端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有事业延续和发展的空间。
■主办:江西日报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策划:陶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