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1日
在江西省话剧团院子里的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小剧场内每天要上演的剧目。这小小的黑板折射的是江西演出市场的大变革——自从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后,全省各地的文艺院团全面转企,走向市场,“接地气”的演出,不仅使得许多剧团逐步摆脱了困境,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进一步丰富了百姓生活的文化“餐点”。
“小”导演捧上的好“餐点”
“如果不是文化体制改革,让艺术与市场真正接轨,我根本不可能获得独立导演的机会。”今年36岁的省话剧团导演雷欣对改革真正地欢迎。
雷欣说,原来话剧团都是排演大戏,为保障大戏的质量,请来的是大导演,对于年轻的小导演来说,只能在旁边打打杂,没有独立挑大梁的机会。今年3月,我省国有文化院团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从事业单位走向企业,一批亲近市场的剧目开始创作和酝酿。雷欣就独立导演了受南昌市民热捧的《妈妈喊你回家打鬼子》,该场戏在小剧场演出,场场爆满。“这就是文化接了地气,我们要坚持走市场。”
雷欣感到自己是幸运的,搭上了文化体制改革这趟列车,从而得到锻炼和提升,证实了自己的价值。
同样,一批“90后”的青年演员在改革中成为演出的主角。
省话剧团的章琳正在排练要进小剧场演出的《智斗丈母娘》。章琳2008年进入省话,“刚进团时就是打杂,跑跑龙套。”章琳说,原来省话两年排一场大戏,在文化体制改革后,小剧场每逢周末都有演出,她现在一个月的演出场次达到20余场。
多演出也让演员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按照政策规定,我省国有文化院团改制后,省里原有拨款不减少,并调整了补助幅度,每演出一场,演出补助由4000元提高到1万元。同时,省内按1∶1的政策措施奖励演出团体,即演出挣了10万元,省内再奖励10万元。
一招变局满盘皆活,新剧目受市场追捧和省里扶持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增强了全省文艺院团转机制、走市场的信心。“改革后,体制活了,信心足了,一定带领全团演职人员抓生产、抓创作,实现今年演出剧目10个,收入60万元,确保职工收入比转企前有增长。”省话剧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剧团在大城市里的大舞台
这种转变和信心在全省多个剧团得到体现。
“别看我们团是个小剧团,但不仅在上海的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今年春节还参加了武汉市的春节晚会。”上高县文工团团长朱诗勇自豪地说。
上高县文工团是一个老字号的文化团体,是向市场要效益,走市场化道路较早的一家文化单位。而在走向市场前,该团同样面临着生存困境,几乎要解散。朱诗勇告诉记者,在7年前,遇到赴上海浦东送红色文化演出的一个机遇,被上海大众接受和认可,由此引发了剧团的自我变革,通过体制上的转变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现在,该团已是连续7年挺进大上海,在这个国际化的都市中站稳了脚跟,演出费也水涨船高,从2006年每场6000元,到现在已是1.8万元一场。现在,除了上海等地的大型演出外,还有本地的巡演业务也应接不暇,一年达到了70余场。同时,按照国家政策,演得越多,政策补贴也多,仅送戏下乡,团里就能得到20余万元的收入。
随着演出的增多,该团现在除了基础队伍外,每年还有一批从专业文艺院校毕业的人才被吸纳进团,目前团里已储备了80、90后新人12名,整个演员的结构已非常合理。
改革激发了潜力,释放了活力,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051.7亿元,同比增长24.6%;2012年,我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实现1300亿元,增加390亿元,同比增长达30%以上。我省将推动组建江西演艺集团,开发特色旅游演艺节目,鼓励和扶持精品演出剧目“走出去”参与国内和国际的演艺产品交流,通过大力发展演艺业,预计2012年全省演艺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5亿元。
文/记者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