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5日
空壳投资担保公司亦能取得营业执照,过半公司资金链断裂
本报记者 李海 特约记者 邓彦 龚德贤
河南省会郑州,投资担保业正在风雨中飘摇。
从四月份开始,近百家投资担保公司相继发生资金链断裂,其中部分公司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
郑州投资担保业曾在河南起着引领、示范、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全国总量的1/5左右,而且规模和“郑州模式”也备受全国同业关注。
已曝光的案例却显示,“郑州模式”在操作中早已被异化。昔日的民间融资模式已经变成了投资担保公司高息诱惑下的“吸金大法”。
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挤兑风潮冲破“郑州模式三日代偿”
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河南的担保公司从2007年的100多家飙升至2011年底的1640多家,注册资金约为570亿元,从业人员约有4万多人。
仅郑州市就有各类担保机构500多家,占河南省总数的44%,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38亿元。
今年春季以来,郑州担保业乱象频频见诸报端。
随着诚泰、圣沃、宝银、宝源、中纳、欧陆、笑开颜、大河、诚通、新通商等上百家担保公司资金链相继断裂,发生挤兑现象,郑州担保业的“多米诺骨牌”被推倒,“郑州模式三日代偿”成为一句空话。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